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东营经开区让人才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

   2022-09-20 东营经开区
47
核心提示:今年以来,新增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11家,其中省级8家……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呈现出人才加速集聚的好态势。

今年以来,新增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11家,其中省级8家……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呈现出人才加速集聚的好态势。

近年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紧紧围绕“科技需求与合作”这一主题,以“双招双引”和创新平台建设、关键领域重大技术攻关为抓手,加码高能级人才平台创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与人才支撑。

构筑创新平台 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

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科创平台作为其重要载体,在加速人才资源汇聚方面不容小觑。近年来,开发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积极搭建各类人才载体,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高端人才集聚,全力推进人才科技融合发展。

新材料产业园是开发区布局打造的重点产业园之一,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开发区高点规划,将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作为既定目标,目前,区内已形成功能陶瓷材料、稀土催化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铜基新材料五大新材料产业链,集聚规上工业企业33家,其中功能陶瓷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研究院联合潍柴动力等上下游企业成立气体机催化剂贵金属减量联合攻关团队,通过科研攻关,一年内成功将单台气体机后处理催化剂贵金属用量从135g降至40g,每年为潍柴节约采购成本约30亿元。”稀土催化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研究院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稀土催化领域的国家级研究机构,以中国工程院干勇院士领衔、10位院士和多位行业顶尖专家共同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为研究院的顶层设计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载体的能级有多大,对打造人才高地的助力就有多大。据高创中心副主任李占城介绍,开发区继续抢抓省“十强”产业布局的重要机遇,加快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已拥有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286家,占全市的1/3以上。平台的搭建,人才的聚集,成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

“接下来,开发区将重点实现各级‘人才工程’与创新平台‘点对点’对接,有针对性的引进一批产业链上核心技术的关键人才和海内外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端管理人才,充分发挥高能级人才作用,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赋能。”高创中心国际合作与人才科科长欧静说道。

推进产学研融合 建起高校人才“蓄水池”

近日,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赛区新材料领域现场晋级活动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来自全省的企业和团队共享研究成果。

开发区与东华大学携手的高性能纤维创新研究院,将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带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性能纤维产业群。

……

这种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促进了开发区企业与高校深入沟通,推进了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为开发区走好“工业强区 产业兴区”之路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开发区以“双招双引”为抓手,一方面积极推进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实验室、研究院等实体机构,吸引、集聚高端科技、人才资源,如有序推进的新大管业与上海交通大学“碳纤维复合材料回收再利用”项目、俊富科技与美国田纳西大学“高端医疗防护材料”项目、国瓷公司与天津大学、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国瓷新材料学院”学研合作平台等,有效促进了高校、产业和人才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组织企业参加科技成果直通车、“十校百企”科技成果对接等活动,推进企业与中科院宁波物构所、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近60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

开发区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人才招引模式,集聚全国乃至全球优秀人才,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带项目的良性循环初显“蝴蝶效应”。据统计,开发区拥有市级及以上人才工程70人,人才总量达6.1万人。

面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开发区正不断增强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围绕“产业链”招才引智构建“人才链”,通过“人才链”引育并进提升“产业链”。高质量人才,已然成为开发区发展的底气与基础,更是开发区发展竞争的优势与品牌。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