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源被誉为一种绿色、高效的二次能源,是实现能源转型升级的重要助力。随着氢能源产业的兴起,全球迎来“氢能社会”发展热潮。当前,我国氢能事业发展如何?如何促进氢能事业高质量发展?
9月3日,以“低碳发展 氢赢未来”为主题的2022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氢能经济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太原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汇聚于此共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氢能产业发展问题。
“双碳”目标下氢能产业面临发展机遇
在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忠钦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能源系统变革,在这个过程当中,氢、电的协同降碳将是一个重要举措。
氢能被学界认为是实现碳中和战略的关键能源,并正在成为全球深度脱碳、完成能源体系变革的重要一环,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交通、工业、航天、建筑等领域。
林忠钦认为,未来氢气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他预测,2030年在碳达峰的前提下,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3700多万吨,在终端能源的消费量中将占比5%。2060年在碳中和的情景下,我国氢气年需求量将达1.3亿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20%,在工业领域占比60%,交通领域占比32%,其他领域占比8%。
在论坛上,中国氢能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韩伟介绍,目前氢能已正式纳入我国能源战略体系,五部委相继批复了5个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多省份出台了氢能专项政策。氢能的应用正在展开,产业正迈入新发展阶段。
“能源领域是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低碳发展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基础。”韩伟表示,氢能作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新能源,已成为能源低碳发展和转型变革的重要方向。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已经实现了氢气产能约为4000万吨/年,产量约为3300万吨/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8939辆。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建成加氢站超270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山西省氢能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山西焦炉煤气和煤化工煤气资源丰富,今年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将氢能产业链列为重点推动的十大产业链之一。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有序推进氢能、甲醇、低热能、生物质能发展的举措。
在论坛上,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武宏文介绍,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把发展氢能、构建山西省能源体系,作为推进能源革命综合试点的重大任务和战略选择。
“目前山西氢能产业链由美锦能源、鹏飞集团等三家企业为龙头,产业链已经形成,而且已经牵引带领氢能产业链上的企业由原来的22家发展到30家以上,发展势头强劲。”武宏文说。
作为山西省发展氢能的重要落点,山西省吕梁市拥有全国最大的焦炭生产基地。吕梁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广勇介绍,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吕梁正积极抢占氢能发展“新赛道”,打造千亿元级“氢都”。
“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制氢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建成50座加氢站,氢燃料汽车保有量突破5000辆,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发展体系。”张广勇说。
山西省氢能发展优势得天独厚,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优势?
在论坛上,林忠钦给出了建议。他认为,由于氢能源丰富,山西的煤焦铝冶电可以带动40万辆重卡的应用场景,形成煤炭物流网络。
因此,林忠钦建议山西要打好“全国最具优势氢气价格”和“全国最大重卡应用基地”两张牌。同时,他也坦言希望山西集聚全国智慧,引进优质企业,构建全国高水平的技术链和产业链。
加快氢能多元有序发展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氢能产业发展势头的“火热”吸引了一批龙头企业抢滩布局。山西鹏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郑鹏介绍,公司拟投资780亿元,布局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工艺路线及装备最先进的鹏湾氢港氢能产业园。
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琦介绍,重塑集团在山西、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都布局了规模化的制造基地,公司燃料电池产品技术领先,实现了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开发和规模化应用。
龙头企业的抢滩布局,各地政策支持先行先试,有力加快了氢能的发展步伐。但相比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诸多短板。如何促进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多元有序发展,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对此,申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黄迪南建议,政企携手、综合施策,推动氢能产业快速健康成长。
他解释,2021年国家颁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了氢能的战略定位,但尚未全面建立产业垂直管理和监管体系,也缺乏详细的氢能产业发展实施路线图。同时,在当前自主创新能力、国产化率、成本等短板的限制下,对标全球先进水平,目前我国氢能产业链还存在不少弱项,各地氢能产业规划发展方向则千篇一律地落在了交通领域,商业模式和持续发展路径也尚不明确。
“为加快我国氢能多元有序发展,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我们基于自身在氢能产业的实践与思考,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合理定位;二是坚持场景导向,抓好示范典型;三是做好政策供给,完善体制机制。”黄迪南说。(记者 滕继濮 实习记者 韩荣)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