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日是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的100周岁生日。9月30日,搜狐视频联合高山科学经典、抖音举办“科学大家杨振宁百岁华诞”节目,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杨振宁传》作者杨建邺等9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工作者,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杨先生的科学成就与他的个人故事,让大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科学泰斗的传奇人生。
作为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理论”曾轰动整个物理届,他一生投身于科学研究,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其事迹和精神更值得大众了解与学习。
知名科普作家严伯钧、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特聘教授刘钝、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等嘉宾从科学历史、艺术修养、人文情怀等视角,向大众介绍了杨振宁在科学界的贡献,并全面解析了杨振宁能够成为一代大家的原因。
严伯钧表示,从整个科学史上,杨振宁先生、牛顿、爱因斯坦、薛定谔等超级大师,均是人类追求真理道路上最耀眼的指路明灯。而杨振宁先生则是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物理学家,杨先生最重要的科研成果——“杨-米尔斯理论”,对粒子物理、量子场论以及数学领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孙昌璞从“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宇称不守恒”、“统计物理(演生论)”的三大革命性理论,分析了杨先生的学术贡献,这三大理论奠定了他在物理学界的泰斗地位。
刘钝表示,“杨先生对当代物理学的思考是很有哲学底蕴的”,比如,杨先生曾用量子化·对称·相位因子三个主旋律来概括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以及用一两个关键词对泡利(威力)、费米(稳健、有力)、海森堡(深刻的洞察力)、狄拉克(笛卡尔式的纯粹)几位理论物理学家进行尝试性对比,这种高屋建瓴、高度凝练的洞察“不自觉带有哲学思考”。
刘钝还表示,“杨先生非常喜欢逛博物馆、美术馆,对西方不同时代不同的艺术家、不同流派的特点均能发挥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杨先生不仅深耕物理学,还是文字练达的中文写手、洞悉历史的观察家、哲学思考者,也是情趣高雅的艺术鉴赏家。
朱邦芬讲述了他对杨先生品位和风格的理解和认识。在他看来,杨振宁能够成为一代大家,是因为杨先生有对美的欣赏和追求,有独立的思考,能够用简洁的风格反映他深刻而清晰的思想。
与杨振宁有过交集的学术后辈们,无不夸赞他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师。在他们眼中,杨先生既是伟大的科学家,更是慈祥平和的老先生。《杨振宁传》作者杨建邺教授分享了撰写这本书的细节:“我当时住在杨先生家附近,他一有时间就打电话告诉我,我就去他家采访他。”杨建邺前后采访杨先生半个多月,杨先生还送了两本记录了他全部科研文章的文集给杨建邺,这才有了《杨振宁传》的诞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是杨振宁的博士研究生,对他而言,杨先生不仅指导学术理论及科研方面,也关心他的日常生活与感受,一次杨先生看到他办公桌贴女儿的照片,还问他是不是很想家,让他颇感温暖。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回忆了自己和杨先生的交集,2005年他向杨先生报告量子信息技术发展工作,杨先生虽然高龄,但对于新鲜事物却充满好奇,并且有着非常清晰的思路。杨先生的鼓励更是让潘建伟感受到了大师对年轻一辈的教诲和友善之心。
对于杨振宁先生的家国情怀,孙昌璞分享道,“杨振宁先生在国内非常需要重量科学家的时候回到了祖国,给国内带来了很多建议,并且引进了非常多的优秀人才。”对国内的科学发展,杨振宁先生也以非常较真的态度去支援。
作为“物理科普大咖”,张朝阳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李永乐也讲述了自己眼中的杨振宁,并且分享了关于知识科普与科学教育的理念。张朝阳回忆,正是因为深受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家的影响与激励,学生时代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一路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并赴美留学继续深造。而今重拾物理,搜狐视频开播《张朝阳的物理课》,既是初心更是兴趣。
“我对杨先生几乎是一种膜拜。”在张朝阳看来,杨振宁先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投身于科研行动的勇敢性,非常值得人们钦佩。“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是可以创造顶级的贡献或者是最伟大的贡献,杨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案例。”他表示,百年来物理学家们对这个世界了解得如此精微和深刻,这些理论及其应用,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了解科学、了解物理、了解数学之美,应该成为一种风尚。”张朝阳称。
李永乐讲解了由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探讨了物理学中的对称和守恒的关系,进一步让观众感受到杨振宁先生对科学的突破性贡献,他的理论贡献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去年11月起,张朝阳开启物理直播课,凭借独树一帜的硬核直播风格,在开播短时间内便火爆出圈,迅速升级成为头部知识IP,对物理科学知识的科普和传播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本次“科学大家杨振宁百岁华诞”活动,同样是对物理学的一次科普与传承。物理学构建了我们生存的世界基本理论基石,更影响着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与成长轨迹。正如嘉宾在分享时所言,科学是每个人都可以熟悉并理解的,它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柯岩)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