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2022年上半年“科技兴蒙”行动在内蒙古自治区取得积极进展

   2022-08-18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
34
核心提示:2022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开放合作搞创新的总体思路,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为

2022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开放合作搞创新的总体思路,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在谋长远、借外力、强基础、搭平台、育主体、促转化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从自治区层面来看。一是系统谋划创新合作。紧扣自治区“221”战略定位,聚焦关键领域和重点任务,制定关于“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合作实施方案的落实方案,明确“十四五”科技兴蒙合作重点方向,积极融入国家科技战略布局,进一步优化“4+8+N”长效合作机制。二是积极拓展合作覆盖面。推动自治区政府与兰州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支持兰州大学与蒙草集团共建草种业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与北方稀土集团深化稀土领域科技合作。在全国东西部科技合作工作推进会期间,内蒙古自治区与“4+8+N”主体新签署合作项目25项,拟投入资金2.48亿元,开放合作创新的广度进一步增强。三是进一步提升合作层级。推动自治区政府与中国农科院在科技合作的基础上,开展全面合作,科技厅、呼市政府、中国农科院已签署共建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协议,助力自治区农牧业全面升级。持续深化与北京、广东、上海、山东等务实合作,开放合作创新的深度进一步增强。四是务实推动合作事项落实落地。制定科技招商引智方案,征集创新合作需求247项,推动12个盟市制定科技招商方案,举办科技合作对接活动10余场。启动种业、双碳领域科技创新“揭榜挂帅”重大示范工程等科技计划专项,自治区科技计划支持合作项目261项,经费支持5.6亿元,引导社会投入科技创新经费11.6亿元,近300个区外创新团队参与自治区科技创新工作。与山东省科技厅开展2022年黄河流域协同科技创新专项,与北京市深入推进科技对口协作等,共同资助、联动推进合作项目落地实施。

从各盟市层面来看。一是加大科技经费投入。乌海市2022年安排科技专项资金6300万元,同比增长23%;锡林郭勒盟盟本级安排科技专项资金1500万元,同比增长50%;兴安盟盟级财政预算安排科技专项资金4200万元;呼和浩特、鄂尔多斯深入实施规上企业“三清零”行动,有力调动社会各类创新主体研发创新的积极性。二是强化科技创新政策落实落地。各盟市深入推进“科技政策落实年”行动,呼和浩特开展政策兑现工作,对198项创新事项兑现2708万政策资金;鄂尔多斯实施“政策敲门找企业”行动,完成2022年第一批科技创新奖补1574.5万元;兴安盟落实政策奖补资金1219万元,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三是精准对接创新资源。包头对71个产业实施“一业一策”,已梳理37个产业199家关联度较高的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科技创新资源,并向旗县区及重点企业发布;呼和浩特引进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国家科技领军人才,深入园区和企业,精准挖掘、对接技术需求,有效促进创新合作务实开展。四是强化重点合作项目实施。各盟市对重点合作项目建立了调度、跟踪、服务机制,阿拉善盟对科技兴蒙重点专项进行1:1专项经费配套2000万元;兴安盟设立科技合作专项资金1000万元;呼伦贝尔启动“揭榜挂帅”,安排重点专项1000万元支持科技兴市为重点合作项目实施提供保障。五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乌海市本级安排3300万元,拟支持可降解塑料研发中心建设;兴安盟计划投入540万元与中国农大、北京林业大学等建设教授工作站和科技小院;赤峰市计划投入1.8亿元,与中科院共建“中科赤峰产业创新研究院”,与上海交大共建“赤峰市医药化工产业创新研究院”;巴彦淖尔认定博士科研工作站13家,科技小院17家;通辽市推进研发机构、科技平台“双百”培育计划,有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六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兴安盟与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团队合作,育成水稻新品系20余个,审定品种3个,申请专利10项,推广面积5万亩;呼和浩特与中国农科院联合研发的布鲁氏菌基因缺失活疫苗于6月上市,和林格尔高标准建设内蒙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高校协同创新基地、高校产业实训基地“一区两基地”,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七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呼伦贝尔在厦门设立福建联络处,加强引才引智;呼和浩特高质量建设和林格尔人才科创中心,制定出台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专项政策,大力开展精准育才、项目引才、平台聚才“三大行动”,全面促进产业、科技、人才集聚发展。

下一步,自治区科技厅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兴蒙行动的推进。一是优化“4+8+N”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与山东、陕西、浙江大学、中国农科院等省市及科研院所联络对接,拓展“4+8+N”合作主体覆盖面,强化各项合作协议落实落地,打造形式多样、系统集成的合作模式。重点深化京蒙创新协作,采取“平台+服务”“场景+示范”等模式,深度融入京津冀区域创新体系。二是建立多级协同联动机制。积极调动盟市深化合作创新意识,与相关高校、院所因地制宜开展创新活动,形成全区统筹协调的联络对接机制,会同各盟市开展科技招商引智专题区内外合作对接活动,充分发挥盟市合作事项落地主体作用。三是突出优势特色领域务实合作。聚焦新能源、稀土、农牧业、装备制造、生态环保、“双碳”等重点领域,梳理合作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合作对接活动,推动自治区丰富的应用场景与区外优质创新资源紧密结合、精准对接,为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四是充分调动发挥创新合作平台作用。针对各类合作共建的创新平台载体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联合攻关等方面的功能定位,推动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关注平台运行情况,加大服务支持力度,在科技政策、科研项目、创新创业、科技金融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推动每一项合作事项、每一个专家团队有跟进、有对接、有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