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高度重视种业尖端技术突破,通过空间搭载试验,航天育种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显著成效,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多抗农作物新品种、新品系,获得了一批可能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重要影响的突变材料,为种业振兴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因时而动,探索育种研究新领域
航天育种作为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育种技术于一体的农业育种新途径,是利用航天器将农作物种子、组织、器官等诱变材料送入太空,利用空间特殊环境的诱变作用,使其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其主要流程是搭载材料的选择、空间搭载和最终的地面选育过程。与地面常规育种相比,航天育种具有突变多、变异大、稳定快的特点,其变异率较普通诱变育种高3~4倍,育种周期较杂交育种缩短约1倍,是培育高产、质优、早熟、抗病农作物新品种、新种质资源的新途径,通过航天育种可获得一大批突破性的农业新品种。
早在2008年,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原内蒙古自治区生物技术研究院)就以甜菜种子进行航天搭载并开展航天育种研究,先后培育出了10余份丰产、高糖型种质材料。2016年,通辽市林业科学院搭载了文冠果,同年,荷斯坦奶牛、三河牛、乌珠穆沁羊、阿尔巴斯绒山羊、中国梅花鹿等自治区5种优势家畜的体细胞也通过航天搭载一同进入太空,这是世界上首次在太空进行的家畜航天生物育种试验。近几年,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分别在2019年(神舟十一)、2021年(神舟十三)、2022年(神舟十四)组织开展航天搭载工作,先后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区内14家单位175份育种材料提供了航天搭载、空间诱变和返回交接服务。
二、畅通渠道,促进“搭育繁推”一体化
以加入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航天育种创新产业联盟为标志,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成为该联盟在内蒙古区域的唯一战略合作伙伴、内蒙古地区航天搭载项目征集和技术协作推广的牵头单位,为全区利用航天技术助力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接国家高科技资源建立了通畅渠道。
2019年,由自治区科技厅组织,内蒙古自治区生物技术研究院(现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就航天新品种示范、新品种联合开发、技术服务、特色生产基地建设签署《共同推进航天育种产业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围绕马铃薯、甜菜、玉米、黄芪等自治区特色优势作物品种,借助航天育种联盟在农业、林业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影响力,成立项目组联合开展空间诱变实验材料选育工作。
2020年,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北京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三方合作意向,共同建设“航天育种内蒙古研究院”,项目获得“科技兴蒙”重点专项的支持。三方将通过共建航天育种内蒙古研究院,为区内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育种企业提供稳定、优质的航天搭载渠道,也为全区的种业创新提供稳定的服务平台。通过航天育种内蒙古研究院的建设,将构建全区优势、特色育种“搭、育、繁、推”一体化的发展体系。研究院围绕自治区主要、特色农作物,开展优质种源筛选、空间诱变育种、品种改良和推广等工作,以空间诱变、组培技术为核心,开发高效、节能的组培快繁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创制新、特、优的植物种质资源,培育和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新品种。同时,通过打造航天工程育种成果展示培育基地、研发中心、植物组培工场和能够满足选育、栽培试验、示范种植的各类大棚设施,推动内蒙古自治区航天育种产业化发展。
三、成果丰硕,太空品种融入百姓生活
现代农业蔬菜育苗基地是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重点打造的航天蔬菜品种示范基地之一,今年已是基地第四年进行航天蔬菜品种的规模化育苗和示范种植,今年基地通过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从北京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航椒S605和特美特番茄两个航天品种,共育苗60万株。
目前,内蒙古地区已通过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进行了多次育种实验材料的征集和搭载,其中包括谷子、高粱、荞麦、燕麦、油菜、藜麦、黄芪、甘草、丹参、马齿苋、红干椒、番茄、西葫芦、紫花苜蓿等区内优势特色作物。已搭载的育种材料,已开展大规模筛选工作,其中,预计2022年年底完成两个航天蔬菜品种的登记,2023年年底完成一个甜菜品种的登记,一个牧草品种的审定。同时,通过园区示范、现场观摩等方式,累计推广包括涵盖蔬菜、牧草等在内的50余个航天新品种,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等地生产示范面积1000亩以上。航天育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明显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改善了农产品质量,优化了农作物抗性,充分显示了航天育种技术在农作物优良新品种培育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