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段宏波:中国企业如何打好“低碳转型”攻坚战

   2022-10-09 科技日报
62
核心提示: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实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同年10月,国务院根据《意见》精神,印发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对推进碳达峰工作做出了总体部署。2022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了第36次集体学习。顶层设计上围绕“双碳”目标的种种重大举措将全社会范畴的低碳转型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新时代的“低碳转型”攻坚战正式打响。

有研究预测我国低碳转型可能面临“达峰不难中和难”的问题,这主要由于我国能源系统对煤电的依赖较强,工业占比较高,导致经济的脱碳难度较大。特别是对工业企业而言,其行业排放占比超过70%,但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重煤,化工、建材、钢铁和有色等行业企业的全面低碳转型都存在现实难度。相较而言,服务类企业的低碳转型相对直接,依赖于上游电力和热力企业的供能清洁化。因此,作为减排微观主体的企业,如何识别碳减排难度的差异化,主动承担起低碳转型的社会责任,同时在转型过程中寻找新机遇,从而赢得绿色发展,是一个需要正面面对、及早面对、智慧面对的大课题。

企业低碳转型要行动快、应对准

从历次环境治理中大多数企业的表现来看,企业的低碳转型很可能会被扭扭捏捏、马马虎虎、走走停停的消极态度阻碍。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源于企业的逐利本性,客观上也受到配套技术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限制,甚至也是部分地方政府出于现实考量平衡后的结果。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低碳转型”攻坚战力度之强、意志之坚是史无前例的。

企业之所以要放弃观望、尽早应对,是因为低碳转型从全局视角来看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每个企业的发展道路不同,碳依赖强度迥异,目标与使命自然不尽相同。通常来说,企业的低碳转型大致需要经历“起步”“构建”和“成熟”三个阶段。

处在转型起步阶段的企业,重点在于根据行业特征、企业类型建立宏观转型战略。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低碳转型战略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通盘考虑,多方联动,形成链条。科学的战略一旦形成,既能清晰地向监管层、股东、客户和社会明确阐述节能减排的长期愿景,获得市场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也便于更快地推进绿色投入或产出的点状布局,包括用能结构的替代优化、产品脱碳研发、绿色资产投资以及低碳运营等。由此可见,科学的宏观战略关系到转型整体目标的合理性、转型步骤的可行性和转型效果的正向溢出性。

处在转型建设阶段的企业,首先应该通过碳盘查与碳审计,明确企业自身的排放情况;其次应该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制定具体的时间表,实现科学统筹、平稳转型;最后是根据自身排放特点和转型目标制定其范围一、二、三排放的具体减排计划。在这一阶段中,如何开展准确的碳盘查与碳审计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的碳盘查与碳审计工作还在起步阶段,远不及完善,因此很大程度依赖于企业自底向上的实践积累。碳盘查需要企业尽早成立专门的碳核算部门,建立数据规范和交叉验证平台。碳审计则可以从传统财务审计借鉴经验,但与之相比,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会涉及更多的环境、能源等专业知识。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在碳核算、碳大数据管理、碳审计的专业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多下功夫。

处在转型成熟阶段的企业则必须快速进入到“抓落实”“见成效”的周期中去。通过前两个阶段的摸索与筹谋,企业对自身情况已经具备了清晰的认识,对宏观政策可予准确研判,对低碳转型制定了合理的路径和方案,对企业上下建立了统一的方略,满足了大刀阔斧搞转型的全部条件。在这一阶段中,企业的公司治理、组织架构、人才建设、激励措施、技术支撑要毫无保留的服从低碳转型的大局需要,做到“立得住”“行得通”“跑得快”,最终实现绿色与产值的双提升;通过“产品+能力”服务模式,将全链条低碳转型成果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研究表明,作为碳减排市场抓手的碳价与传统能源企业价值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新能源企业价值则有强正相关。碳密集型公司的股票回报率受到碳交易市场显著的负面影响,而碳密集程度较低的企业则相反,这意味着高碳型企业面临更高的碳风险。“双碳”目标的推进会使全球产业链出现新的调整和再布局,实现由低附加值的加工生产向技术主导和自主研发度高的高附加值环节转变。低碳技术的领先,可提升核心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推动企业走向价值链的高端。国家“双碳”目标下流向绿色发展相关新技术研发领域的资金、人才等资源也势必会更多,企业应抓住机遇,提早布局。

“三有”原则赋能企业低碳转型

碳中和下,企业需逐步将“外部压力”和“经营风险”逐步转化为“内在需要”和“新增绩点”,当然,这一过程必然会遇到来自企业内外部、主客观的各种困难和阻力。此时,企业务必遵循“三有”原则,才能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论。

首先要做到“心中有道”,所谓的“道”指的是将打赢低碳转型攻坚战转化为企业的信念和愿景,在此之下建立科学的转型战略,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肩上有担当。“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又被解读为“企业文化”,一旦将低碳转型的企业文化与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相融合,其形成的战略就自然具备了政治正确性,因而也拥有了内部凝聚力和外部驱动力。

其次是做到“手中有术”,具体到低碳转型的执行层面,企业一定要拿出强有力的转型手段。这里的手段既指实现“碳中和”的科技创新手段,也指利用制度、研发、技术工具实现科学监督和管理的手段。技术创新是实现碳中和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根本。这要求企业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具体地,传统产业应进行清洁化、智能化改造,实现低耗高产的绿色智造;高耗能行业,例如钢铁、石化、水泥等,应打造智慧能源替代和管控方案,深度服务于绿色用能、安全用能、经济用能以及智慧用能的需求。

最后是做到“脑中有数”,既要对自身排放情况、减碳能力和治理成效有数,也要对市场变化、行业风向有数,更要对国家政策有数。在企业转型过程中,一定要对自身所处环境具有前置分析和跟踪监测能力,碳排放披露是大势所趋,企业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碳排放现状和控排潜力,以便应对碳中和下的碳预算分配。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加强碳中和政策背景及经营风险的学习和培训,同时抓紧摸清自身碳排放的家底儿,以快速适应“双碳”愿景下国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准确核算企业逐年(或逐月)碳足迹不仅能帮助企业辨识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以制定有效的碳减排方案,也可以加速布局绿色化转型,围绕低碳产品、绿色创新、碳金融等提前挖掘新的盈利点。相应地,企业需要有序推动碳资产评估、优化与管理工作,这一方面可提升实体企业的碳风控能力,降低经营成本与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合理配置来规避碳定价等风险,撬动碳金融杠杆,使碳资产成为成本对冲和营收增益的有力工具。这就要求企业完善碳管理部门,定期进行碳核算和资产盘查,制定出有效的碳减排策略,形成碳中和下科学的运作经营模式。

低碳转型要善于运用政策和产业红利

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下,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正在发生深度融合与重构。尤其是从政策红利上看,《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为产业提供了“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完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四项重点保障措施。其中,明确支持行业、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体系;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的应用,提高统计核算水平。这些政策保障对企业加速推进低碳转型具有直接的激励和帮扶作用。

企业要善于利用当前涌现的科研成果,借力专门为低碳转型链条服务的赋能项目,这可以帮助企业大幅降低应对碳减排初期的技术难度和成本风险。中国科学院大学“宏愿3E”公益性平台研发出首个专业、免费的企业碳核算器,并已于2022年初上线。试算功能帮助企业进行组织边界内的碳排放预核算,以初步了解自身的碳排放情况。企业也可注册账户申请专业核算,对生产运营过程进行较为详细的碳诊断和监测,同时跟踪和管理自身的历史排放数据,平台也可提供深度的行业分析报告,助力行业企业的碳减排和成本管理。

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与确立,伴随着“大风口”、“大机遇”、“大挑战”,这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的是企业的战略前瞻力、市场洞察力和转型执行力。随着“双碳”行动的不断深入,政策端、科研端、制造端、资本端、消费端的多重主体都将不断投入到这场转型中来,产业低碳转型的服务链将会日趋完善。在转型浪潮中,企业务要结合企业内外力量努力转型,发挥微观主体的力量配合国家打好这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战,揽收窗口期红利的同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段宏波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