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牢牢把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2022-10-10 光明网-《光明日报》国家航天局</p> <p>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
38
核心提示:  【解码十年】 作者:国家航天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航天事业发

  【解码十年】

作者:国家航天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航天事业发展,高瞻远瞩作出建设航天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广大航天工作者砥砺奋进,航天重大工程圆满实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不断突破,我国航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注入“航天动力”。

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十年。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天问一号”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开始实施,并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运载火箭加快更新换代,形成陆地、海上多样化发射能力;通信、导航、遥感等空间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形成体系能力……中国航天行稳致远,创新发展,不断刷新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高度,不断拓展航天科技应用服务的广度。

胸怀航天强国梦想,中国航天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瞄准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领域,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空间科学探测和月球探测、火星探测、载人航天等航天工程的实施,使我们对宇宙、太阳、月球和火星的演化,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等问题有了更多认识,取得很多科学成果。我国航天正在加速建立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基础产品体系、技术体系与保障条件,实现重点装备和重大工程关键核心基础产品自主保障。

在实现科学探索和突破的同时,中国航天赋能社会,支撑国家战略发展,不断提升发展效益效能。卫星应用与行业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空间信息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卫星公益服务和商业应用不断加强。同时,航天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助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和提质增效,为国民经济各领域和大众生活提供更加优质、便利的服务。目前,航天应用已广泛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农业发展、林草监测、防灾减灾、气象预报、海洋开发、交通运输、教育医疗、城乡建设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衍生出的新技术已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感受到航天科技所带来的美好。

中国航天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还在于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培养造就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一批有坚定理想信念、高昂爱国热情、强烈责任担当、良好精神风貌的航天人才队伍。通过重大工程牵引,我国不断加强航天领域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的培养。从天宫、北斗、嫦娥到天和、天问、羲和,一大批航天青年挑大梁、担重任,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嫦娥团队”“天问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平均年龄都在30至40岁。围绕空间科学研究,我国建立了一批科研设施和高校学科,为未来空间科学研究的人才储备奠定了良好基础。

航天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每一次航天发射、每一次航天科技成果的发布,都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航天是人类共同的事业。面向新征程,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增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牢牢把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另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原则,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航天高质量发展,让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0日 05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