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浙江武义经济开发区借力数字信息技术 打造园区“智慧大脑”

   2022-10-10 武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39
核心提示:工业园区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国家要求加强园区的规范化管理,省政府提出为加快构建“5+1”现代

工业园区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国家要求加强园区的规范化管理,省政府提出为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全省化工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规范和提升全省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载体能力建设,提高化工园区本质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进园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行“互联网+”,工信部和省政府也明确提出加强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以提升园区本质安全和环境保护水平为目的建设智慧园区。

武义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信息化建设基础不足,在国家大力推进智慧园区建设的背景下,园区迫切需要统一的智慧化管理平台来尽快提升园区管理能力、服务能力、集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在此背景下,开发区围绕园区综合管控,提出建设安全、环保、应急一体化平台,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提高园区监测预警能力,增强园区日常监测水平和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效率,为园区安全运行、实现园区产业高效发展提供保障。

实行化工园区封闭化管理,降低风险

通过园区外部物理封闭和道闸门禁系统对外来人员和车辆出入园区进行管控。通过园区内部道路监控系统对入园人员车辆进行实时监控,规范外来人员和车辆入园制度,减少不确定风险对园区造成的威胁。

实行园区综合一体化信息综合管理,数字赋能

对重大危险源、重点监控工艺、重点监控设备等安全数据及环境监控点位数据的实时掌握,对园区有毒有害气体实时监测预警、对隐患、安全风险定期排查治理,达到实时感知、提前预警、快速反应的响应目标。通过预警平台建设实现污染溯源和趋势分析能力,能够及时发现污染来源,预测环境和安全风险等级范围,消除安环风险点源和指导风险应急,为园区生产安全、环保和健康保驾护航。

提升园区管委会的综合管理能力,深化服务

通过该项目建设,将政府从管理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推行积极、主动、精细型的园区管理模式,实现不同部门异构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避免多头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有效支撑园区正常、健康的运行和管理,同时,通过对智慧园区的运营机制的探索和创新,提升服务,面向各级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创造经济效益。

园区智慧平台项目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化工生产的风险监控、快速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有效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园区实现安全、稳定、集约、高效的发展目标。同时,更有利于对园区内部的企业和群众产生更强大的凝聚力,进而产生良好的应用示范作用,为园区的综合管理体系建设提供经验。

经济效益方面实现降本增效

首先是减少损失降低成本,通过安监预警、风险评估手段,及时发现企业各类安全隐患并督促整改,提升企业本质安全,企业安全生产事件逐年下降,大大减少安全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减少以往的纯人工排查的工作方式,通过采用系统监控结合人工排查的新工作模式,节约了配置人力资源带来的成本。其次是做到精准管控能源消耗,有效降低对电力、水等资源的浪费,参考其他地区案例,能源消耗至少降低20%,金额预计近300万。第三是通过平台提供的各类服务,园区将进一步以其专业性、高规格、生态、安全、高效的定位获得更好的发展。与同类型产业园区相比,将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扩大招商引资,吸引资金持续注入。

社会效益方面实现良性发展

首先,智慧园区建设将全面推进企业生产的安全、环境等管理工作,加强园区与周边敏感源的相互信任和沟通了解。减少各界社会人士对园区的负面认识,显著加强园区的正面的、负责任的社会形象,从而实现园区与社会的有效融合,为园区的和谐发展提供巨大优势。其次,运用“互联网+”和数据相关技术,推动了园区现有综合技术的发展,为以后落实相关项目、技术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同时,对改善园区周边区域的生态、物质、文化、生活及健康水平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第三,智慧园区项目将全面整合政府、企业、科研院校等多方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知识优势等,利用以上资源的集中优化,实现产学研的有机融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