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淄博高新区举行“高新人才码”新闻发布会

   2022-10-12 淄博高新
48
核心提示:10月11日,淄博高新区举行“高新人才码”新闻发布会,加速推进“淄博高新人才码”落实落地,尽快实现人才服

10月11日,淄博高新区举行“高新人才码”新闻发布会,加速推进“淄博高新人才码”落实落地,尽快实现人才服务“一码畅通”。会上,高新区组织人事部负责人就人才码项目背景、内容、落实落地等情况进行发布,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据悉,首期“人才码”面向符合《淄博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及《淄博高新区“高新优才卡”实施细则》中认定标准的人才,按照“高新人才码,畅行高新区”的理念,通过扫码、亮码,可以提供包括政务服务、就业创业、子女入学、医疗服务、社保服务、职称评审等全周期、全链条和便捷化的12项人才服务。

“‘淄博高新人才码’的初衷是为持有‘高新优才卡’的人才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这个内核让‘淄博高新人才码’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有一些新的特色和突破。”组织人事部相关负责人就与会媒体记者提出的“淄博高新人才码”特色和突破、服务范围、技术和流程的创新和便利等进行了解答。人才码的发布,将人才服务由线下转向云端,做到“码上服务”“码上办理”“码上联心”,为高新区人才提供更全面、细致、精准的服务,提升人才服务能级,助力高新区利用大数据跑出人才服务“高新加速度”,推进高新区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据了解,首期“人才码”可以通过手机搜索微信小程序“淄博高新人才码”或电脑端搜索“淄博高新区人才数字大脑服务平台”均可注册登记。

相关链接

(一)服务对象

首期“人才码”面向符合《淄博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及《淄博高新区“高新优才卡”实施细则》中认定标准的人才。

(二)申领方式

1.手机端。通过搜索微信小程序“淄博高新人才码”注册并进行人才认定,经审核同意后,即可享受“人才码”服务。

2.电脑端。通过“淄博高新区人才数字大脑服务平台”(网页链接:http://27.195.3.85:8086)注册账号并进行人才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可使用同一账户密码登录“淄博高新人才码”微信小程序,享受“人才码”服务。

(三)服务内容

首期“人才码”主要为高层次人才提供12项服务。

1.政务服务。在淄博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行政审批及有关涉税事项时,相关部门提供预约、“一对一”个性化咨询服务,可享受绿色通道服务。

2.就业创业。为高层次人才企业“点对点”宣传解读就业创业政策,并提供高校招聘专项服务。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通过专业人力资源机构开展引才工作,按照企业实际支付服务费的20%,给予引才经费补贴。

3.子女入学。持卡人子女就读幼儿园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充分尊重个人意愿,由教育部门在高新区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入学。

4.医疗服务。在区内指定医院开辟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高层次人才凭“高新优才卡”可获得预约就诊、专员陪同、专家诊疗服务。

5.社保服务。持卡人才及其配偶、子女申请办理各项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其提供预约服务,受理材料后即时审核、限时办结。

6.职称评审。实行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为人才企业提供“一对一”职称业务指导以及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站(基地)申报等业务服务。

7.文体服务。持卡人本人可享受单次2人陪同,到淄博高新区文体部门所属的公共文体场馆、旅游景点享受免费服务,比如,免费进入公共体育场馆使用健身设备、免费办理公共图书馆借书证、免费进入旅游景点不包含各类游船、缆车、演艺、采摘等二次消费项目等。

8.科研服务。在不涉及国家秘密或者商业秘密的前提下,需要借助区内科研平台进行资料查阅、实验和产品研发的,对其使用的仪器设备按有关规定给予支持。

9.交通出行。持卡人在淄博北站出行时,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当日当次火车票,本人及2名陪同人员可享受绿色通道服务。

10.金融服务。符合各金融机构申请标准的可享受“人才贷”等金融服务。

11.家属就业。高层次人才的配偶、子女需要来我区就业的,由人社部门优先推荐就业岗位。

12.政治待遇。持卡人可作为党群组织的推优对象;作为淄博高新区各类人才、干部培训优先服务对象;作为淄博高新区“两代表一委员”优先推荐人选。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