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云南铜业定增获批开启“掘金”模式 扩大产能沿海谋局干大事

   2018-08-17 证券日报
41
核心提示:■本报见习记者 顾贞全  云南铜业定增批文拿到了!从今年4月2日证监会通过项目审核到正式批文的获取,足足经历了4个多月之久。

■本报见习记者 顾贞全  

云南铜业定增批文拿到了!从今年4月2日证监会通过项目审核到正式批文的获取,足足经历了4个多月之久。

8月16日,云南铜业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了中国证监会定增的正式批文,这一好消息对公司来说显得尤为珍贵,这也意味着云南铜业在产能提升、市场扩张、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将大放异彩,此次定增项目意义重大,公司开启了“掘金”模式。

公司产能翻番

云南铜业是我国铜业龙头之一,铜资源储量和电解铜规模位居主要上市铜企前列。其最主要竞争力之一就是地域优势——云南省铜资源储量位居全国第三,约占我国铜资源储量11%。公司在云南省内拥有铜资源储量204.5万吨,主要分布在下属的金沙矿业、玉溪矿业、楚雄矿冶、迪庆矿业。此外,在电解铜领域,云南铜业凭借西南铜业分公司和内蒙古赤峰云铜两家子公司,产能已达约60万吨。

据定增预案公告显示,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数量不超过28327.98万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0.89亿元,总费用主要用于收购迪庆有色50.01%股权;东南铜业铜冶炼基地项目;滇中有色10万吨粗铜/年、30万吨硫酸/年完善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本次募投项目之一的迪庆有色尤为重要,公司拟用募集资金的14.39亿元收购其50.01%股权。由于公司当前自给率较低,2017年,公司自产铜精矿含铜5.6万吨,同期高纯阴极铜产量63万吨,自给率为8.80%,不能满足国内甚至是国际市场日益上涨的精铜需求量,公司亟待提升产能水平和生产技术。

而迪庆有色拥有的普朗铜矿是目前国内少有的已探明资源储量超过百万吨的超大型铜矿,是云南省内最大的铜矿之一。普朗铜矿目前备案的平均品位铜金属量有143.76万吨,平均品位为0.51%;此外还拥有平均品位0.24%的低品位铜金属量136.71万吨。该募资项目达产后,普朗铜矿生产规模将达到为1250万吨/年,按平均品位0.51%计算,金属铜年产量在6万吨左右,权益金属量在3万吨附近。根据《迪庆有色评估报告》,2017年度至2020年度,迪庆有色预测净利润总和将能达到7.7亿元。

如此看来,在收购云南迪庆有色金属之后,公司自产铜精矿含铜将达到12.25万吨,自给率为19.44%,产能翻番,高于同行业江西铜业的15.25%和铜陵有色的3.65%。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公司利润水平,增强盈利能力,提升行业竞争力;同时亦有利于提高公司在国内铜行业的市场占有率,缩减我国铜供应产销缺口。

瞄准海外市场

早在今年6月30日,中铝东南铜业有限公司(下称“东南铜业”)宁德40万吨铜冶炼基地项目点火试车活动成功举行。这标志着云南铜业在东部沿海市场和海外市场布局发令枪打响。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东南铜业于2015年12月31日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金19.6亿元,是由云南铜业和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60%和40%的比例共同出资组建的合资公司。东南铜矿正是此次募集项目的另一个标的,云南铜业拟投入东南铜业铜冶炼基地项目20亿元。

公告显示,将建成的40万吨铜冶炼基地项目位于福建省宁德(漳湾)临港工业区冶金新材料产业园,紧邻三都澳港区漳湾作业区8#、9#泊位,占地面积1300余亩。项目以进口铜精矿为原料,冶炼工艺采用世界上先进成熟、环保、具有规模优势的“富氧强化旋浮冶炼”技术。设计规模为年产阴极铜40万吨、硫酸146万吨。项目预算总投资为50余亿元。依据初步设计,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66亿元/年、利润总额7.8亿元/年,带动就业1000多人。而云南铜业将基地建于此地的主要优势在于:厂址离海港仅30公里,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

业内人士指出,云南铜业该项目拥有独树一帜的布局,且用地面积少,生产效率高、吨铜投资低、还有利于公司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其他沿海国家达成更深入的贸易往来。基地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投产后可达国际国内领先,云南铜业的竞争力将得到整体加强。

此外,随着滇中有色10万吨粗铜/年及30万吨硫酸/年完善项目的实施,和公司流动资金的补充完善,云南铜业铜冶炼业务与技术将得到进一步提高。本次发行完成后,公司将完善采、选、冶及深加工一体化的铜产业链,为公司铜相关业务快速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王婉莹)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