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钢铁业进入绿色转型“窗口期”:钢企有效益 环保添动力

   2018-07-30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46
核心提示:随着我国钢铁业化解过剩产能和打击“地条钢”政策红利的释放,钢铁企业效益明显提升,有足够的资金实施环保设施及工艺的改造升级

随着我国钢铁业化解过剩产能和打击“地条钢”政策红利的释放,钢铁企业效益明显提升,有足够的资金实施环保设施及工艺的改造升级,正处于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在“差异化”环保政策下,化解过剩产能、停限产都将与环保水平挂钩,钢企要切实转变观念,把环保当引领,力争考满分——

近日,以“超低排放 绿色发展——建设钢铁生态文明”为主题的2018(第九届)中国钢铁节能减排论坛在北京召开。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表示,钢铁业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攻坚期。只有咬紧牙关爬坡过坎,中国钢铁业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钢铁业环保问题备受关注。2017年,我国钢铁产量8.32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左右,且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地区,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提供的报告显示,空气质量排名靠后的城市,大多都有钢铁、焦化企业。在京津冀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同时,2018年1月份至2月份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出现恶化,PM2.5增长了20%左右,这种变化则与上述两个区域钢产量的变化趋势正相关。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经过3年努力,大幅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协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明显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

作为“两高”行业,钢铁业面临着污染治理升级改造等任务,业界最严的“超低排放”标准也将实施。李新创指出,虽然钢铁业环保工作10年来取得了积极进展,二氧化硫、颗粒物等污染物吨钢排放量降幅高达60%以上,但由于我国钢产量太大,钢铁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在全部工业行业中分别排在第三、第三、第一。“可以说,钢铁行业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才刚刚进入深水区。”

钢铁业是河北省唐山市的支柱产业,经过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唐山市提前1年完成钢铁行业特别排放限值治理任务。唐山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吴建军透露,2018年按照“决心一次下足、措施一次到位、整治一次达标”的原则,当地印发了《唐山市钢铁企业开展环保治理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对标邢台德龙钢铁,所有钢铁企业按照超低排放标准予以治理,全面打造绿色生态钢企。截至6月底,唐山市共有100多台烧结(球团)装备需要进行脱硝治理,已建成7台,预计10月底全部完成治理。

河钢邯钢是国家重要的精品板材和特优钢生产基地,经过节能改造其主要污染物全面实现超低排放,年产1300万吨钢的钢厂仅相当于年产300万吨钢的钢厂排放水平。该企业还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的有关重点专项,开展专题研发,着力构建高能效多污染物源头减量、过程调控、末端治理的全过程控制耦合技术体系,破解钢铁业烟气量大、治理流程长、成本高等难题,实现关键材料规模化制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河钢邯钢副总经理贾广如表示,通过持续技术进步,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绩效大幅提高,实现了清洁生产、绿色发展。今后,要坚持绿色发展观,争做新时代钢铁业绿色转型的示范引领者。

与会者普遍认为,当前钢铁业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交通结构调整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随着中国钢铁业化解过剩产能和打击“地条钢”政策红利的释放,钢铁企业效益明显提升,企业利润水平得到了保证,有足够的资金实施环保设施及工艺的改造升级,正处于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与此同时,鉴于钢企之间环保水平差异很大,相关政策由“一刀切”转向“差异化”,对环保水平落后的企业形成倒逼。《2017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确提出,钢铁企业采暖季要按照企业环保绩效实施差别化的停限产措施。

“新形势下,钢企要切实转变观念,把环保当作‘引领’,要力争考满分!”李新创强调,钢铁业已进入减量发展期,在“差异化”环保政策导向下,化解过剩产能、停限产都将与环保水平挂钩,“大家都差不多”“法不责众”的想法已不符合目前的环保形势,未来必然有部分不达标钢企要退出。企业只有实施精益环保战略,环保工作精益求精,争创“绿色发展标杆企业”,才能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经济日报记者 周 雷)

(责任编辑:刘朋)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