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山东钢铁:产业布局实现重大突破 日照基地成新利润增长点

   2020-06-19 中国证券报
39
核心提示:□本报记者 康书伟日前,山东钢铁董事长王向东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日照精品钢铁基地2019年的全面投产,公司“突

□本报记者 康书伟

日前,山东钢铁董事长王向东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日照精品钢铁基地2019年的全面投产,公司“突出沿海、优化内陆、精品与规模并重”的战略布局调整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了济南钢城基地(原莱芜钢铁)和日照基地两大精品钢生产基地,资产质量大幅提升。特别是日照基地去年底达产达效,依靠其成本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区位优势,实现当年投产当年盈利,快速成为公司重要利润增长点。

突出沿海 优化内陆

王向东介绍,作为周期性行业,钢铁行业在2012年至2015年跌入深渊,随后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带动行业逐步走出低谷。在这期间,山东钢铁下属济南钢铁870万吨产能2017年全部关闭,成为全球范围内一次性去产能最多的案例。同时,按照山东省钢铁产业“突出沿海、优化内陆、精品与规模并重”的战略规划,山东钢铁集团日照基地2015年7月启动建设,山东钢铁通过定向增发收购该项目的实施主体山钢集团日照有限公司(简称“山钢日照公司”)51%股权。

随着日照基地在2019年建成投产,山东钢铁形成了济南钢城、日照两大钢铁精品生产基地的布局,粗钢年产能1500万吨以上,沿海粗钢产量占比达到48.2%,钢铁产业优化布局取得重大突破。

其中,济南钢城基地1970年建厂,是国内著名的H型钢、齿轮钢和优特钢生产基地。目前,莱芜分公司正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系统优化升级改造项目,加快传统钢铁企业向智能绿色转型升级,该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124.25亿元,预计2022年底全部完成,期间不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

日照基地则由国家发改委于2013年3月核准,根据发改委批复,精品基地(一期工程)年产铁810万吨、钢850万吨、钢材790万吨,配套设施包括1个30万吨级铁矿石码头接卸泊位,4个1万吨级和3个4万吨级杂货泊位,2台25兆瓦高炉余压发电机组,2台350兆瓦超临界火电发电机组等。2017年12月,日照基地一期一步生产线全线贯通;2019年4月11日,一期工程全线建成投产。

据介绍,通过两个精品基地的建设,安全环保投入的加大,排放指标完全达标,解决了公司过去因环保而面临的限产问题。王向东提出,莱芜分公司将进军国内城市钢厂“绿色发展样板”;日照公司力争在全省率先达到环保绩效A类标准,向绿色低碳环保生态园林工厂迈进,而目前达到国内A类标准钢铁企业只有一家。

新建项目还带来产品品质和售价的提升。据介绍,公司与对标单位的产品价差从过去的200元/吨左右,已经缩小到今年的60元/吨左右,公司在行业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体现在效益上,在一季度国内钢铁行业竞争比较激烈、全行业44%企业亏损的情况下,山东钢铁依然实现盈利,同时现金流也得到极大改善。

日照基地盈利能力突出

日照基地因其布局沿海的天然的区位优势、成本优势而备受关注,也被寄予很高的期望,是山东钢铁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山东钢铁总经理、山钢日照公司董事长吕铭介绍,日照基地采用前沿的实用技术,选用最好的设备制造商,其装备水平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是一流的。同时,日照基地逆周期操作,在国内钢铁行业比较低迷的时候展开建设,较预计的530亿元投资规模节约投资约100亿元。曾被担心“投产可能就得亏三年”的日照公司,2019年投产当年就实现盈利,这在国内也属少见。

吕铭表示,未来几年对于日照公司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日照钢铁精品基地沿海建设,具有技术、装备、地域、人力、智能化、自建码头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是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精品板材生产基地。从生产组织来看,从投产开始,日照公司生产调试全部按实单运行,成为国内第一家用实际订单投产的钢铁企业,订单驱动、柔性制造生产组织模式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吨铁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废水实现零排放,初步彰显竞争实力。

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竞争力。据介绍,日照公司高表面质量冷轧薄板填补省内空白,成功打入欧洲宝马、中国一汽等汽车厂家和美的等家电企业,初步树立了在钢铁行业高质高端的良好形象。

吕铭介绍,从今年的财务数据来看,通过加大内部管理和外部市场拓展力度,日照公司盈利能力和资产收益率正在逐步提升,后发优势、区位优势、技术装备的优势等开始显现,有信心3年左右进入国内一流,明显领先于其他同行业企业,创造绿色、高端、智能、高效的世界一流钢铁强企。

(责任编辑:王婉莹)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