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党的二十大·专家笔谈】
作者:毛军发(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必将更加凸显,一流大学对于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重要意义也越发彰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郭红松 绘
一脉相承的禀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一所现代化的一流大学,要有大楼,要有大师,要有大学问,但最根本的是培养德业兼修的“大写之人”。禀性所持即定力所在:评价一流大学可以有一千条、一万条标准,但决定一所大学高度的,一定、只会、永远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深圳大学建校39年,不仅在核心指标和成长数据上跻身内地发展最快高校,更令我们自豪的是:30多万深大人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发展,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星空中绽放光芒,影响着深圳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一个国家改革创新的历程。
“四个面向”的血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在一流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的每一位学者,都应当具备向“无人区”进军,向反“卡脖子”发力的血性。从量化指标上看,中国一批最好的大学的总体实力已经达到世界一流,但在开拓创新的学科方向、推动科技重大进步、解决国家“卡脖子”难题等方面仍然任重道远。面对“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历史机遇,深圳大学将聚焦解决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20+8”产业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进一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
“千磨万击”的韧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家民族到具体个人,只有具备千磨万击的韧性,才能在风云变幻中行稳致远,这也是一种文明形态得以抵御风险、绵延不绝的重要基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一流大学当以一脉相承的禀性、“四个面向”的血性和“千磨万击”的韧性贡献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之重器”“国之英才”贡献于“国之大者”。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9日 09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