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青海聚力打造清洁能源高地

   2022-10-24 中国工业报
54
核心提示:发展清洁能源是青海的一大优势。近年来,青海着力推动清洁能源开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储能多元打造,已建

发展清洁能源是青海的一大优势。近年来,青海着力推动清洁能源开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储能多元打造,已建成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依托资源优势,青海的清洁能源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10月12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发布 《青海省实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大工程”工作方案 (2022—2025年)》(以下简称 《工作方案》),提出开展 “清洁能源+”行动,发展光伏、风电、锂电、氢能等新能源制造业,支撑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

清洁能源发展态势强劲

青海省能源局副局长周武介绍,青海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全省清洁能源发展态势强劲、结构总体向好,形成了 “1234”发展格局,取得了 “三个二”发展成果:

建成 “一条通道”——“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这是世界首条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外送通道。建成 “两个基地”——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两个可再生能源基地,截至2020年底,电力装机分别为1841万千瓦、1043万千瓦,全部跃上千万千瓦级台阶。“三项指标”全国领先——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0.24%(全国比重为44.7%),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比重超过 25% (全国比重为11.4%),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48%(全国比重为15.9%),均处于领先地位。“四项技术”——百兆瓦级光伏发电实证基地技术、光伏电池效率转换技术、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塔式光热发电技术,从无到有,实现突破。储能锂电池、光伏组件两项产业在青海省实现规模化发展;光伏扶贫、清洁取暖两项民生工程凝聚民心;光伏治沙、减排减碳两项生态措施成效显著。“这些成就,充分说明青海具备了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现实条件。”周武表示。

实施重点产业引领工程

《工作方案》提出,实施重点产业引领工程。聚力打造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有色冶金、大数据5大重点产业集群。

做强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实施钾盐高效利用、锂盐提质扩规、镁盐创新突破行动,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

做大新能源产业,开展 “清洁能源+”行动,发展光伏、风电、锂电、氢能等新能源制造业,支撑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

做专新材料产业,开展关键技术突破行动,发展铝镁、铝锂等轻金属合金、高性能纤维、镁基土壤修复等新材料产业,促进产业高新化发展。

做精有色冶金产业,开展有色冶金就地转换行动,发展铜箔、铝箔、高镍正极材料等功能型产品,推进原材料精深加工,促进产业高值化。

做优大数据产业,实施企业 “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建设绿电大数据中心,推进数字赋能企业、产业链,争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落地,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

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引导产业错位发展,支持西宁市发展光伏、锂电、复合纤维材料等产业,海西州发展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有色冶金等产业,海东市、海南州发展大数据、新能源等产业,支持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工作方案》提出,聚焦重点产业,编制产业链图谱、梳理产业链短板,围绕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着力引进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重大项目。发挥清洁能源、矿产资源等优势,大力引进锂电池及锂电材料、金属镁及合金、晶硅及绿氢、液氨等绿色载能项目,着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力争每年招引20个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个10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每年组织实施100项新建续建工业项目。鼓励企业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每年组织实施100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力争 “十四五”后三年一般性工业投资累计较前两年翻一番。

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日前,中车海西州新能源装备制造零碳产业园项目在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工业园区落地开工。海西州委常委、德令哈市委书记眭晓波表示,中车新能源装备制造零碳产业园开工,是海西州积极推进开展 “营商环境整治年”“项目攻坚年”活动的重大成果。

近段时间,青海晶科单晶硅项目西宁现场一直处于满负荷状态,工作人员正加快生产和设备调试。青海晶科集团公共关系部经理林杰说:“一期项目建设年产20GW单晶拉棒生产线包括1280台单晶炉,我们正全力加快建设。”

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晓军表示,青海的目标是到2030年全省风电、光伏装机1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装机超过1.4亿千瓦。青海不仅形成了 “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光伏组件—光伏电站”产业链,还形成了 “上游制造保障下游发电、下游发电促进上游制造”的循环体系,呈现产业集聚发展的强劲态势。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