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五大城市群探路“氢能” 燃料电池汽车迎利好

   2022-10-24 中国经济网
54
核心提示: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交通领域成为重要突破口

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交通领域成为重要突破口。《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当前我国五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加快推进,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氢能产业链逐步完善。一系列利好之下,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交付、投运迎来密集期。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氢能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须从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发力。

燃料电池汽车密集投运

每天,上海石油青卫油氢合建站都会迎来一批特殊的“绿牌车”,这便是近日投入运营的全国首批燃料电池网约车。这批车目前仅80辆,以虹桥机场为中心运行,年末有望增至200辆。

这是我国氢能应用加快落地的一个缩影。2021年8月,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的通知》,同意北京、上海和广东报送的城市群启动实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2021年12月,河南和河北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相继获批,全国形成了“3+2”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格局。

作为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的牵头城市,北京市打造的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起步区于今年3月建成投运。目前,南区一期项目也已启动建设,预计今年内建成,扩充园区测试、厂房、办公空间。示范区二期、三期正在同步规划设计中,为后续项目落地提供空间保障。

“我们从专项政策、产业联盟、第三方检测认证平台、标准制定等各方面,为氢能产业打造一个完善的生态链。” 北京大兴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任娟娟介绍说,目前京津冀城市群整体推广的燃料电池汽车超1000辆,大兴区已经推广近600辆,涵盖旅游大巴、清扫车、重卡等多种应用场景。

根据高工产研氢电研究所(GGII)发布的《燃料电池汽车数据库》,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即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启动的第一年,五大示范群燃料电池汽车累计上牌销量为2590辆。

川财证券报告指出,在各地政策稳步推进的背景下,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交付、投运迎来密集期,2022年第三季度共计1346辆燃料电池汽车交付使用,其中五大示范城市群共投放超1000辆。整车作为现阶段氢能应用中较为成熟的领域,其产业效应正逐步显现。

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来看,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也延续高增长态势。2022年9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3辆和202辆,同比分别增长18.1%和16.8%。1至9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均完成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倍和1.3倍。

核心技术加快突破

除了政策支持,核心技术加快突破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加快示范运营的重要支撑之一。

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北侧,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年产3000台氢能发动机的生产线上,几位工人正在进行精密零件的组装,通过手中的智能电动拧紧枪,实时监测扭矩和角度,避免返工情况发生。而旁边的通道上,地面标着无数个小二维码,机器人来回穿梭,它们通过激光、视觉等导航定位等技术,可以准确地把零件“送货上门”。

“我们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燃料电池系统为核心的综合一体化氢能产业解决方案,自主研发生产的氢能发动机产品功率覆盖30千瓦到240千瓦。”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副部长鲍建鹏介绍说。

园区内的另一家国内氢能发动机研发制造企业——北京稳力科技有限公司也通过自主研发,打造了一系列燃料电池产品及其核心零部件,不仅应用于商用车和工程机械车辆领域,还拓展至移动电源、分布式发电站等非车用领域。

“我们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规划产能是年产2000套,而空气压缩机目前能达到2万台套的生产量。”北京稳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左琳琳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目前有139家企业注册落地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初步形成了完善的氢能产业体系。“氢燃料电池八大核心零部件技术基本实现了国产自主化,还在不断迭代升级。”任娟娟透露。

包括左琳琳在内的企业人士也在实践中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早些年,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关键部件、关键材料多是从国外进口。现在,除了功率半导体等一些产品,公司采购的零部件基本都已实现了国产化,供货速度进一步加快,关键原材料成本也持续下降。

基础设施超前布局

作为氢能产业链的关键一环,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拥有全球日加氢量最大的海珀尔加氢站,共有8台加氢机、16把加氢枪,日加氢量可达4.8吨,每天大约有上百辆氢能车来此加氢。加氢站的氢气还可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面积为1500平方米的涉氢测试中心。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已建成加氢站超270座,约占全球总数的40%,位居世界第一。

不过,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力度相比,氢能的补能保障仍存不足。“目前我们主要受限的是基础设施,如果加氢站能够跟得上的话,燃料电池会迎来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左琳琳称。

记者注意到,目前多地都出台了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之一。例如,在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汤文侃透露,将出台加氢站专项规划,适度超前布局,202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各类加氢站超过70座,实现重点应用区域全覆盖。

广东“十四五”期间全省布局建设300座加氢站,其中示范城市群超200座。建设加氢站各级财政补贴最高可达500万元。北京对行政区域范围内建成(含改扩建)的加氢站,按照压缩机12小时额定工作能力不少于1000公斤和500公斤两档分别给予500万元和200万元的定额建设补贴。

业内人士指出,氢能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成本、基础设施等制约发展的问题正在逐步改善,但要真正实现较大突破,预计在2025年后。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发布的报告显示,氢能有望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实现商业化;绿色制氢、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加氢站设备国产化将成为氢能行业热门赛道;氢能区域产业布局快速形成。(经济参考报 记者 王璐)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