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山东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深入融合“产学研” 构建生态“发展链”

   2022-11-03 山东东营港经济开发区
39
核心提示:近年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延链补链强链,深入推进人才链、

近年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延链补链强链,深入推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四链融合”,形成以产业链发展为向导,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环环相扣,服务支撑产业链发展的良性生态循环。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围绕高端石化产业发展需求,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与霍尼韦尔UOP联合创办协同创新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专业可靠的转型升级方案与技术服务支持,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七要素集聚的山东省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聚力攻坚石化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共性关键问题;围绕特色海洋药物、绿色创新原料药,建设符合全球一流创新原料药共享平台,聚力打造能够推动全国以及全球制药企业最新成果升级转化的中试服务基地。

围绕“芳烃、乙烯、丙烯、碳四”四大产业主导链条以及创新原料药产业延伸发展链条,开发区编制创新链思维导图,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组织“项目群”攻关。目前,已梳理重点技术难题、重大需求33个,选择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国石油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8所院校为主要承担单位进行联合攻关,有9家企业就12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完成并获得专利技术180余项。

为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开发区发挥园区在用地、消防、安全、环保、公用设施配套等方面的优势,打通从研发到中试到产业化的全产业链条。依托山东省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构建“企业点单、政府派单、共同体买单、企业评单”的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截至目前,已累计攻关成果转化项目20余个,就地转化项目7个。其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家重质油实验室碳材料研究中心正在推进的沥青基碳纤维生产技术成功后将填补我国沥青基碳纤维生产技术的空白,彻底解决我国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生产原材料制备的“卡脖子”难题。

聚焦创新链,打造人才链

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开发区大力招引与产业链、创新链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目前,已成功引进徐春明院士专家团队20人,大连化物所周光远团队30余人,与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余金权教授团队、韩国科学技术翰林院院士崔珍镐科研团队、杜邦中国集团DDS全球技术团队、北京大学孟祥豹教授团队建立项目合作关系,集聚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创新人才20余人,为拉动创新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开发区把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榜公布,面向全球招才揭榜。“揭榜挂帅”实施以来,已征集自主发榜项目22项,总标的额2600万元,已有24家科研院校所与发榜企业进行对接,攻克重大攻关难题6个,揭榜金额超1300万元,其中,发榜金额1000万元的振华新材料有限公司高性能稀土顺丁橡胶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有力提升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整体效能。

为了激发创新积极性,开发区实行智力成果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的共享机制,采用资本参股、人才参股、技术参股等多样化的利益绑定机制,课题一旦被攻克就对研发人员(团队)落实奖励,如果进一步实现成果转化,研发人员、技术人员还可以选择按照一定比例的股份或约定固定收益的方式进行利益共享,进而有效调动人才创新动能,提高课题攻关率和成果转化率。

依托人才链,联通教育链

围绕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开发区以引进的专家团队和开展攻关合作的“揭榜挂帅”科研团队为着力点,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点面结合,加强与人才团队背后的院校合作,先后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化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十余家大学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人才招引、定向培养提升计划,吸引各类科技人才到开发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目前已组建协同研发团队60余人。

开发区探索与高校院所共建实训基地,通过开展企业与高校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培训学习、交流活动,促进产学研协同合作,同时以社会化办学为方向,培养培训化工、实用型技术人才,满足石化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需要。截至目前,园区8家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办了实习实训基地,其中陕西科技大学自2019年起每年输送20名以上优秀学生到天弘化学实习实训;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园区充分结合,依托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为石油化工学院学生搭建实习基地、技术中试基地、成果转化基地,推动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形成协同创新的化学反应。

开发区打破地域藩篱,前移人才招引阵地,根据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发展需求,在重要城市建设“人才飞地”,推动产业、人才“双循环”。山东道合药业有限公司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宋伟国的引领下,与山东大学合作共建“道合药业(山东大学)药物研发中心”,依托“人才飞地”每年从山大引入硕博研究生30余人进入研发中心联合培养;与沈阳药科大学在东营共建创新药物合作实验室,引进药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承担药科大学创新药物中试放大、成果转化,进一步推进“创新药”研发。企业通过打造“人才飞地”,逐步建立起发现、引进、培育优秀人才的良性机制,形成有源头活水的人才“蓄水池”,为企业开展科研攻关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