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新华日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九年跑出科技体制改革“加速度”

   2022-10-27 新华日报
59
核心提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九年跑出科技体制改革“加速度”新华日报 2022年10月21日 第11版自2013年成立以来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九年跑出科技体制改革“加速度”

新华日报 2022年10月21日 第11版

自2013年成立以来,已建设专业研究所72家,同74家海外和71家国内知名高校与研发机构、232家省内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累计向市场转移转化技术成果6200多项,衍生孵化科技型企业1200家,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定位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建设9年来,在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不断向纵深推进。

江苏产研院院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表示,江苏产研院围绕“持续为江苏产业发展供给技术”的建院初心和“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使命责任,在深化改革方面大胆探索,初步构建了集创新资源、产业需求和研发载体于一体,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生态。下一步,江苏产研院将作为长三角产业技术创新一体化的践行者,深耕长三角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打造长三角产业技术创新生态、推动创新要素集聚与融合,构建长三角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建设专业研究所作为研发载体,促进创新成果市场转移转化

“建设专业研究所,推进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以产业应用技术研究为根本,以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目标,以开展合同科研和技术转移为重点,持续为江苏产业转型升级输出技术商品。”刘庆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需要研发载体,江苏产研院提出加盟与新建相结合的专业研究所建设模式,并对加盟研究所实行“一所两制”改制,要求研究所同时建立高校研究中心运行机制和独立法人公司制,促进高校院所研究人员创新成果向市场转移转化。

2021年,半导体封装技术研究所在江苏产研院组织的绩效考评中名列前茅。“研究所成立之初,日常运营资金遇到困难。后来作为加盟专业所进入集萃体系后,情况有所改善。”半导体封装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林巳延介绍,在江苏产研院指导下,半导体所进行了管理团队持股、员工核心骨干持股改革,稳定了所内优质的人才队伍,还积极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与工业界的桥梁”和“全球创新资源与江苏的桥梁”两个桥梁作用,帮助半导体所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硕博士,加强了产学研一体化过程,助力半导体封装技术研究所营造包括人才生态、金融生态、空间生态在内的产业创新生态。

地方园区提供研发场所和设备,团队、地方园区和江苏产研院共同现金出资组建团队控股的轻资产研究所运营公司,研发收益归运营公司所有,增值收益按股权分配……2018年9月28日,南京大学高翔团队与江苏产研院和南京生物医药谷签订共建协议,建设江苏产研院比较医学研究所,运营主体为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是江苏产研院“团队控股”这一改革举措的生动实践。2022年4月25日,比较医学研究所在科创板上市,成为江苏产研院首家获批上市的专业研究所。

“‘彻底市场化’运行模式对创新人才的激励进一步提升,人才团队由拥有‘成果转化收益权’增加到‘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转化收益权’。”刘庆表示,江苏产研院在全国首次提出了“团队控股、轻资产运行”的专业研究所建设运营模式,让团队既拥有研究所的运营权,还拥有研究所成果的所有权、转让权和收益权,极大激发了团队积极性。

“针对前瞻性引领性技术创新项目市场融资失灵的问题,我们还探索实施‘拨投结合’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项目中的引导作用,并保证团队在项目发展中的主导权。”刘庆说。

苏州汉骅半导体是江苏产研院首个以“拨投结合”方式落地的重大项目公司。项目团队拥有国内独一无二的半导体关键核心技术,但因早期需投入大量研发费用,且回报周期较长,团队在寻求投资时遭遇种种困境。

如何解决市场指挥棒失灵的不足?江苏产研院与苏州工业园区达成共识,探索通过“拨投结合”方式为团队提供了上亿项目经费,帮助团队承担创新项目早期研发风险。目前,汉骅已掌握氮化镓射频材料技术,在国内率先发布4英寸、6英寸全波段的氮化镓射频外延材料,在国内外多家知名客户完成流片,公认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公司估值也达到了20亿元人民币。

截至目前,江苏产研院已在先进材料、能源环保、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以及生物医药等五大领域布局建设了72家研发载体,研发人员超12000人,转移转化成果6200多项,衍生孵化科技型企业1200多家,服务企业2万多家。

找企业命题让市场买单,多方协同打造攻关创新联合体

“在我们的体系中,如何评价专业所?其实就是看它到底创造了多少被市场接受的有价值的技术,而企业愿意出资就是判断市场需求的金标准。”刘庆拿出一组数据:截至目前,通过230多家企业联创中心,已累计征集企业技术需求800余项,企业意愿出资金额23.8亿元,江苏产研院帮助对接达成技术合作400余项,合同额超过11亿元。

“企业愿意掏钱来解决的技术需求才叫‘真需求’。”刘庆说,江苏产研院与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成立联合创新中心,并调用体系内研究所科研力量或海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创新合作伙伴资源,帮助对接解决。“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有行业影响力和上下游企业带动整合能力,能够提出引领行业发展、具有产业共性和代表性的技术需求。成立联合创新中心,主要就是做战略研究、做技术路线图,提炼征集企业解决不了但又愿意掏钱解决的‘真需求’。”

无锡双马钻探工具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HDD钻具供应商,也是江苏产研院的联合创新企业之一。“传统的钻杆杆端加厚过程十分依赖人工经验,劳动强度大,公司急需进行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升级。”双马钻具总经理周中吉表示。

在江苏产研院的积极推动下,集萃先进复合材料成型技术与装备研究所帮助双马钻具设计开发了钻杆加厚柔性生产线,实现了钻杆加厚工艺流程中各工序之间的作业自动衔接,降低劳动力成本50%以上。钻杆年产30万支提升至50万支左右,并将温度控制精度和定位精度等技术指标严格控制在精准范围之内,有效保证了生产进度。“如果没有江苏产研院,我们很难有机会接触到集萃体系中大批科研院所与高校的科研资源。”周中吉表示,集萃体系的综合配套能力强、产业化开发效率高,十分契合企业产品研发的技术需求。

近日,工信部公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入围名单,江苏产研院联合创新中心共建企业——苏州博思得电气有限公司和体系内SIOUX研究所、苏州医工所联合申报“高频陡脉冲脑胶质瘤治疗系统”项目入围。

“脑胶质瘤难以手术,是目前最难治疗的癌症之一。该系统将用于脑胶质瘤的介入治疗,有望克服目前脑胶质瘤治疗手段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等缺点。”苏州博思得电气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范声芳博士表示,合作中,SIOUX研究所负责颅内手术导航软件开发工作,苏州医工所负责人工智能手术动态评估工作,博思得负责整机集成和硬件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关键核心技术门槛都很高,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技术侧重点,靠单打独斗很难攻关高端技术。”范声芳说,“企业联创中心联络多家单位发挥各自长处,形成了一个共同攻关的创新联合体。”

服务地方产业需求,深化高校、地方优势资源互补

“江苏省内经济发展情况不一,产业基础不同,苏南、苏中、苏北各地诉求有差异,但合作需求都很强。”刘庆介绍,江苏产研院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通过实地调研、充分沟通、大胆探索,在原有合作的模式上进行创新,目前已实现与省内13个地级市合作全覆盖,基本形成“一市一重点、一区一特色、一园一产业”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江苏产研院联合南京大学与地方联合组建水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盐城水所”),实现了高校、地方优势资源互补,并为南大提供成果转化平台,强化科技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

副所长王津南表示,自组建以来,盐城水所与南京大学一同攻克了精细化工行业氯化钠废盐资源化集成技术研发、高效厌氧反应器研制及推广应用等难题,帮助地方政府及企业解决了化工园区综合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及河流生态修复等重大需求。

“一方面,江苏产研院能通过建设地方企业联创中心,协调各类创新要素,帮助地方企业破解技术难题,解决地方企业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江苏产研院与地方联合组建的研发载体能够帮助地方进一步集聚优势创新资源,强化对区域创新的支撑作用。”王津南表示,依托江苏产研院“集萃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所能够吸引、鼓励与帮助高层次人才在地方创业就业,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建立人才“蓄水池”。

江苏产研院以联合培养研究生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深化与国内高校院所之间的合作。“江苏产研院的高端科研人才和创新资源可为高校发展助力加油,支持高校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刘庆解释说。截至目前,江苏产研院与70余家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建立合作,以产业真需求、技术真难题作为培养课题,坚持“项目制” “多平台” “双导师” “全过程”的培养机制,共联合培养了超3000名集萃研究生,既解决了产业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又促进了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西浦-集萃学院由西交利物浦大学和江苏产研院联合共建。作为西交利物浦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产学研合作是学院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式。“比如,有些先进测试设备动辄上百万、上千万元,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很难接触到。但西浦-集萃学院为学生提供了这个机会。” 西交利物浦大学智能工程学院科研副院长陈敏博士介绍,同属江苏产研院体系的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面向全国提供材料分析测试平台、力学测试平台等,并针对科研定制性实验给出专业建议。西浦-集萃学院的学生既有机会使用材料表征领域的顶级设备,又能针对特定科研需求开发设备。

“随着技术的迭代更新,许多科研项目都需要学生拥有交叉学科背景,难点在于如何实现专业贯通性。”陈敏表示,“‘集萃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方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凝练行业中的科学问题,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从而成为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赋能地方工业园区,推动长三角创新资源更大范围流动

“5年多来,6家与江苏产研院共建的研究所(研究公司)在苏州高铁新城相继成立,涉及先进材料平台、催化材料、自动化系统与装备、脑机融合智能技术、精密仪器和有机功能材料等领域,累计引进衍生孵化企业62家,总营收累计近4.9亿元,总税收累计近2500万元。”苏州高铁新城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从与江苏产研院开展合作,通过高科技资源导入,逐渐推动高铁新城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据介绍,苏州高铁新城与江苏产研院的合作秉承“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公司化运作、市场化机制”的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合作共赢、收益共享的原则,加速了顶尖人才和科技力量的集聚。

面向产业技术需求,江苏产研院为地方搭建双创人才培养输送赋能机制卓有成效。一方面,江苏产研院与高铁新城以专业研究所及企业联创中心的技术需求为课题,积极实施“联合培养”和“项目育人”培养研究生后备人才力量;另一方面,共建研究所与高校合作开启集萃“大学”建设,构建了全新人才培养体系。“高铁新城依托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等材料领域科创载体和优势资源,集聚材料领域技术创新力量,聚力打造先进材料产业创新集群,做优做强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先进材料领域技术服务支撑能力,抢占未来材料科技与产业的制高点。” 苏州高铁新城相关负责人对未来与江苏产研院的合作充满期待。

“2021年,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江苏产研院作为核心力量参与了创新中心的建设,推动创新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流动。”刘庆说,作为长三角国创中心负责人,中心建设筹划方案聚焦一套一体化运行机制,即充分发挥三省一市合力,按照一个核心团队和一套机制来实现一体化的运行管理,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还有一个具体任务是建设一批‘创新综合体’。”刘庆补充,“过去更多强调大学、科研院所作为创新要素的作用,如今更应该把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作为创新要素给予更多的重视。”刘庆建言,创新综合体中集聚的创新要素除了大学和科研机构外,更应该集聚一批细分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中心计划用5年的时间和地方园区合作在长三角地区打造10个以上的创新综合体,打造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与深度融合的物理空间。“我们将以长三角区域产业需求为牵引,将‘三省一市’在科教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转变成长三角科技创新的整体优势,探索建立一体化高效管理运行模式,集聚全球创新力量,吸引全球高层次人才,以点带面支撑高质量发展。”刘庆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