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浙江日报》头版聚焦:从一个实验室看一条大走廊

   2022-10-26
34
核心提示:若在时空坐标中观察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之江实验室无疑是一个焦点。“一颗实验室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始

若在时空坐标中观察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之江实验室无疑是一个焦点。

“一颗实验室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始终为中国的创新发展而跳动。”——曾有媒体这样形容之江实验室5年的成长。自2017年9月6日挂牌以来,这家以浙江母亲河“之江”命名的省实验室就如同“定盘之星”,诠释着浙江集全省之力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意义所在:为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贡献浙江智慧,为探索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浙江方案,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展现浙江担当。

image.png

走访之江实验室,我们发现了3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速度。9月5日,在各界热切的目光中,之江实验室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智能计算数字反应堆科学装置启动建设不到一年,“之江瑶光”OS智能计算操作系统正式上线,能够支持各种计算任务和应用场景;高通量纳米激光直写技术与装备,将激光直写光刻的精度提升至20至50纳米尺度;自主研发国内首颗FeFET阵列芯片,这是目前国内唯一支持存储与存算功能的铁电晶体管阵列芯片,相关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年里,之江实验室以超常规速度产出新成果,正是得益于对新型举国体制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可资借鉴的浙江路径。“政府+高校+企业”共建一座实验室,“1+1+1”最终大于3。  

“单打独斗”和“包打天下”的科研模式已不适应大科学时代的科技创新,攻克“卡脖子”技术需要大兵团式的科研攻关。“一个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竞争力,绝不是一些单点技术的研究突破,而是体现在能否构建体系性优势。”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说。  

不久前,之江实验室牵头打造的国产自研人工智能开源平台——之江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平台3.0版本正式上线。“天枢”是之江实验室筹建后的第一批项目之一,实验室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潘云鹤院士坐镇,迅速与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科研力量联手,搭建起100多人的本土团队,不到两年就完成了总体框架构建和核心代码开发。“集中力量办大事,整合不同科研团队的力量,做好学科交叉融合,是天枢团队快速产出成果的关键所在。”天枢项目技术负责人郏维强说。  

第二个关键词:转化。之江实验室的创新“朋友圈”中有许多企业。以冲击世界一流的AI芯片为目标,之江实验室与上海燧原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之江—燧原联合创新研究中心”。“大家都是‘从0到1’这条战壕里的战友,新思路互相分享,新成果共同拥有,合作之间信任更深了。”上海燧原科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双方共同研制的P级人工智能计算集群已在之江实验室计算与数据中心落地。  

省科技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说,之江实验室与企业合作不是直接转化成熟技术、孵化企业,而是“催化”的概念,通过与企业甚至是上下游产业链的市场主体深度融合,共同培育并在市场反馈中迭代成果,从而实现更为显著的经济效益。之江实验室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朱闻韬团队研发的PET-CT智能医学影像系统,在构想阶段就引起浙企明峰医疗的兴趣,获得千万元级资金资助。通过与医疗装备企业在数据、硬件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如今该技术已进入医院临床业务并稳定运行。 

创新“企业出题、实验室立题、人才破题、共同解题”的协同攻关机制,让之江实验室的成果转化链路更短、前沿基础研究的投入更多元。通过打造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之江实验室将层层放大底层动力,为浙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第三个关键词:情怀。之江实验室是如此年轻,从五湖四海汇聚到这里的人才,35岁以下的占80%。31岁的冯毅是之江实验室计算天文方向项目带头人。今年3月,他利用中国天眼FAST等装置,首次提出统一解释重复快速射电暴偏振频率演化的机制。他这样表达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雄心:“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我愿意用毕生时间,去做一个仰望星空的颠覆者。”  

承担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地外探测无人系统自主智能精准感知与操控”项目的骨干团队成员全部是90后。他们说:“无需担心科研经费,不用为繁杂琐事忧愁,我们聚焦研究本身,如果说心里还装着什么,那就是家国情怀。” 

自成立以来,之江实验室就努力打破传统科技体制机制的条条框框,以全职、双聘、项目兼聘等多种形式,快速集聚顶尖科研力量。同时探索全新的项目服务管理机制,充分激发创新人才活力,以实际贡献论英雄的“破四唯”评价标准正逐渐成为科研人员的共识。目前,之江实验室人才团队规模已突破3700人。“在之江实验室,既能参与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又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何乐而不为呢?”年轻科研人员的心,愈加滚烫。

(来源:浙江在线)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