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安徽日报】创新引领 江淮腾飞

   2022-11-06
54
核心提示: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全超导托卡马克实现千秒级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

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全超导托卡马克实现千秒级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高性能异构DSP处理器、氢能燃料电池发动机、高刚高精密减速机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相继问世;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方阵、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万家大关、高新技术产业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加速涌现、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步入全国第一方阵……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安徽”奏出活力迸发的华彩乐章,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抓好“栽树工程” 高能级科创平台夯基立柱

近日,我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进入实质运行和全面建设阶段。这个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中国科大三方共建的实验室,将面向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和国家航天强国战略需求,围绕深空探测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国际大科学计划,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抓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培优建强创新载体,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夯基立柱,实现了“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高水平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规划建设19.2平方公里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形成已建、在建、拟建的“3+4+N”大科学装置集群化发展格局,数量居全国前列。量子空地一体精密测量等大科学装置列入国家规划,新一代“合肥量子城域网”、合肥量子计算产业园启动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组建运行,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江淮大数据中心建设运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正式开通试运行,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稳步推进,安医大省部共建炎症免疫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专家论证,新组建“陶铝新材料”等4家省“一室一中心”。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216家,“一室一中心”34家,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18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1家,院士工作站72家,安徽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省份。

聚焦原始创新 重大科技成果“多点开花”

8月12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制的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再攀“科技高峰”,其混合磁体产生了45.2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刷新了同类型磁体的世界纪录,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

10年来,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安徽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在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抢占制高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在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累计106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累计11项科技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多个方向实现了重大科技成果“多点开花”:研制并发射成功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无中继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正式开通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牵头研制成功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应用最全的量子城域网——合肥量子城域网;“九章”“祖冲之”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被称为“人造太阳”的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EAST),多次刷新等离子体运行世界纪录,取得国际核聚变重大突破。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等3项重大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超薄电子玻璃屡创纪录。特别是获得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中科大“40K以上铁基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项目,填补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连续9年空缺的纪录。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省组织精锐力量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技攻关,“托珠单抗”治疗方案向全国推广,首个重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获批上市,“无接触自助机”“除菌毒空气净化机”等抗疫产品相继投入使用,有力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研究制定了537种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和制备工艺,是目前唯一获得中药配方颗粒GMP证书的企业,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限公司形成了从恩曲他滨原料药到制剂的完整产业链。我省还不断创新医疗器械研发。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发国产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加速器,打破了高能量级超导回旋加速器特别是医用超导回旋加速器的进口垄断。质子放疗磁共振图像引导系统、4K一体化智能腔镜系统等成果相继落地。2021年,全省获授权发明专利达121732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9.9件,分别比2012年增长14.85倍、14.43倍。

助推成果转化 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推进科技成果供给和转移转化,不断壮大发展新动能。在全国率先探索,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成功组建了安徽省智能人机交互、安徽省水泥工业二氧化碳捕集转化应用、安徽省生态功能性聚氨酯复合材料、安徽省水稻种业技术4家创新联合体,通过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促进“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一体联动,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力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过去10年间,我省坚持把做优做强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徽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7%,占比由2012年的34.8%提高到2021年的45.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9.8%,占比由2012年的18.1%提高到2021年的41%。2021年安徽省机器人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六轴工业机器人产量居全国第1位;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居全国第5位;以京东方为代表的新型显示产业,面板产能约占全球的10%。

新兴产业多点开花,加速崛起。在合肥,一批重大项目持续推进,国轩高科动力电池、纳思达等项目相继签约,京东方10.5代线、维信诺6代线等项目实现投产量产,大众安徽、中创新航等项目落地建设。

在芜湖,形成了以奇瑞汽车、奇瑞新能源等为整车企业代表,以爱瑞特环卫车、中集瑞江罐车等为专用车企业代表,以比亚迪、奇瑞安川电机、杰诺瑞电控等为“三电”企业代表,以启迪半导体、赛腾微电子等为智能网联关键系统及集成系统企业代表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在蚌埠,集聚了凯盛科技股份、台嘉玻纤等140余家硅基新材料企业,丰原生物、雪郎生物等一批生物基新材料企业,芯动联科、希磁科技等传感器产业领域企业20余家。

2021年,我省以“芯屏器合”“急终生智”“大智移云”等为代表的十大新兴产业以不到5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贡献了60%左右的产值、70%的利润。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安徽发展、江淮腾飞的重要推进器。(记者 汪永安)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