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硬核”科技如何服务经济主战场?丨奋进新征程 科创争先锋

   2022-10-14 上海科技
55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上海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作为科

3-1.jpg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上海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鲜明主题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主线,从顶层设计到具体领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久久为功,努力下好“先手棋”,跑出“加速度”,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书写了生动的上海实践,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上海贡献。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上海科技联合上海科技报推出系列报道“奋进新征程科创争先锋”,回顾不断演绎自主创新新篇章的上海科技非凡十年。

 

2021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超万亿元。

 

3-2.jpg

在刻蚀机、先进工艺、大硅片等方面实现自主突破,建设集成电路材料、装备和工艺器件领域的开放创新平台;从我国首款CAR-T细胞治疗产品获批上市,到九期一、尼拉帕利胶囊、可利霉素片、糖尿病药物YG1699等药物的不断涌现;从全球首个黑盒场景下视频识别模型对抗攻击模型,到“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启动建设……以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一批重点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上海“硬核”科技,正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上海科技新“高度”,成为了服务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硬核”科技如何服务经济主战场?请看上海交出的答卷。

 

  面向经济主战场 “硬核”科技要有“真刀真枪”

 

3-3.jpg

前沿技术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高水平科技供给力是高端产业发展的核心策源。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重点领域,上海目前已组建上海集成电路材料研究院、上海处理器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研究机构,筹建流程智造等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视觉计算、营销智能、云端机器人等一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3-4.jpg

科研团队在“超越摩尔”8英寸研发中试线工作

 

集成电路产业基础能力进一步增强。支持建设“超越摩尔”八英寸MEMS研发中试线和硅光子中试研发线,成套工艺、装备材料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建设集成电路材料、装备和工艺器件领域的开放创新平台,先进射频、毫米波等技术取得一批创新成果。

 

生物医药创新研发实力持续提升。10年来,研制了CAR-T细胞治疗产品等16个I类创新药,其中,2021年8个,全国占比约1/4。全身5T磁共振设备等1802个三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全球排名前20的药企中,有14家将研发总部或创新中心设在上海。

 

人工智能创新布局与应用加快实施。打造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推动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涌现一批自主智能、自主通用、认知融合、鲁棒可信等方向的创新成果,应用于国际首条“5G+L4级智能驾驶重卡”示范线路等智能经济、智能社会重大场景。

 

除三大先导产业外,10年来,上海的科技创新还有力助推了蓝天梦、智能造、未来车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3-5.jpg

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造岛神器“天鲲号”助力海洋强国建设,千米级高温超导电缆、100千瓦微型燃气轮机、等重大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国产燃料电池汽车电堆和动力系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无人驾驶及智能网联汽车加快发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批批面向经济主战场的自主研发成果纷纷涌现,无不彰显着上海这座城市蓬勃旺盛的科技硬实力。

 

  “政策+服务” 牵引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1》报告中,上海位列全球“最佳科技集群”第8位,排名再创新高。

 

“硬核”科技如何落地,成为真正服务经济主战场的产业?这其中离不开上海对于双创生态建设的努力推动。从创业团队、小微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到科技小巨人(含培育)企业、科创企业上市培育,通过“政策+服务”双牵引,上海已构建完善了一系列政策扶持与服务链。

 

目前,上海各类双创载体已超500家,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189家、众创空间170家、大学科技园15家。通过“空间+资源”同契合,双创载体正成为孵化科技企业的“最强引擎”,为发掘孵化科技企业、培育发展战略产业提供了“源头活水”。各类载体经营场地总面积超过343万平方米,孵化服务企业近3万家,毕业企业超4000家。

 

3-6.jpg

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2012年,上海设立“创业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2021年,赛事更名为“创·在上海”),全市超过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参赛,超过1.4万家企业获得财政支持,“创·在上海”成为展示和服务双创的闪亮“名片”。据统计,赛事已与30多家金融机构深度合作,累计撬动超过300亿元信贷资金,服务超万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2012年,上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4311家,到2021年已经增长超过2万家,累计支持2498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含培育),一批战新领域和新兴赛道里的“隐形冠军”相继脱颖而出,成为强化上海硬科技实力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上海在科技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探索形成了“1+4+1”(“一套保障机制”,包括财税扶持、组织保障、沟通协调机制等;“四方面创新”,在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股权投资、全层次资本市场四方面开展试点;“一个服务网络”,包括线上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线下科技金融服务站,以及服务专员、专家队伍等)的科技金融工作机制,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科技金融政策与服务体系。“3+X”科技信贷产品体系(科技小微企业微贷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贷款和科技小巨人信用贷款三大核心产品,若干个性化科技信贷产品)实现了科技企业不同融资需求的全阶段覆盖,截至2022年6月累计授信金额超过430亿元,通过高企综合授信服务方案累计为6045家高企提供各类授信超5667亿元。

 

设立科创企业上市培育库,截至2022年8月累计入库企业1711家,签约服务商73家,已有31家登陆科创板;通过搭建“线上+线下”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及队伍,构建金融要素与科技创新链接对话的桥梁,把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做深做实。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