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上海涌现了以微创医疗、澜起科技、之江生物、移为通信等为代表的本土硬核科技企业。曾几何时,这些如今在资本市场叱咤风云的产业巨头,大都曾是上海各色专业孵化器里的稚嫩幼苗。上海,这座都市创新孵化器,成就了这批时代的创新弄潮儿,也深深吸引着更多的创业生力军。
十年以来,以专业孵化为主要特色的上海实践,特别注重构建与企业需求、区域发展相匹配的专业孵化体系,形成了一批具有专业孵化定位,专业技术平台支撑和专业孵化服务队伍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
上海专业孵化的探索,着重围绕三大层面展开:一是聚焦上海市重点产业的细分领域,善于寻找极具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和专业背景雄厚的创业团队。二是联合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专业科技服务机构,打造汇聚创新要素的开放型资源平台,协调建立了各类设备的共享应用场景和服务机制。三是广纳各路有技术背景的科技服务专才和经营人才,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学习、有亲和力的专业化孵化服务队伍,以此营造载体内的优良创新环境。
由于一以贯之地打造专业孵化特色,浦江两岸的创孵载体孵育出的一颗颗创业幼苗,不少已成长为国之栋梁。
悉心呵护创新幼苗 助力创业梦想成真
在专业孵化的实践活动中,初创企业常常遇到没有实验设备,缺乏专项技术支持,实验场地无从着落等一系列窘境。仅凭团队的弱小力量,恐难以突破困局,此时,专业孵化载体自身拥有的,或能够依托资源共享机制,可供创新活动使用的共享平台,就能够及时地为初创企业排忧解难。
2022年暮春,和元生物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这支中国基因治疗第一股,它与三年来在科创板和港股生物医药板块上市的近四成企业,有着相同的创新基因:张江药谷平台。
张江药谷平台,是上海聚焦创新药、细胞/基因治疗以及高端技术平台领域的专业孵化平台。为了更好地服务域内的中小企业,张江药谷平台倾力建设了技术服务中心,服务对象不仅局限于在孵企业,张江科学城入驻的企业都可以在此共享大型检测设备。截至2021年12月,平台已累计孵化了480余个创新型企业。君实生物、华领医药、美迪西、之江生物等,这些在张江药谷陪伴呵护下茁壮成长的企业,早已蜕变成资本市场上的宠儿。
如何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业企业提供孵化服务,推动企业加速发展,已成为孵化器在新阶段的工作重点。做孵化服务,必须要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专业服务最关键是要瞄准企业痛点,协调有效资源,找到解决方案。
钦州路100号,是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的孵化基地。曾荣获亚洲孵化器协会“火炬企业家奖”的泰坦科技公司,就是从这里走向广阔天地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泰坦科技的创始人谢应波说:“上海市科委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激励帮助创业者,孵化基地内的每一位创业者,切身感受到了政府对创业者的呵护。”
对此,上海交大学子刘伟有着与谢应波相同的感受。2011年,刘伟与两位同窗在得到上海大学生创业基金会10万元的无息贷款资助的同时,也幸运获得了钦州路孵化基地50平米场地的半年无偿使用权。由此,几位交大学子携手创办了米哈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得益于孵化基地在创业道路上的悉心呵护,公司的业务一路高歌猛进,如今已成为享誉全球的业界翘楚。
多维释放创新活力 探索精准服务体系
创新成果赋能城市更新,是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时代使命。如何回答这个命题,上海孵化的答案是:围绕城市核心功能的提升,依托域内大平台、大院所的资源,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专业孵化体系,释放企业的创新活力。
以新能源汽车推广为例,它能有效改善大都市的环境状况,然而“里程焦虑”,却是制约其普及的主要原因。联联睿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瞄准这一市场空白,研发推出“联联充电”新能源汽车在线充电网络,其强大的功能可为车主在搜寻充电桩时提供便利。公司能够在跨界创新上取得成绩,首功当属上海武宁科技园。
武宁科技园有着深厚的专业背景,它是由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和政府联手打造的专业孵化载体。园区设有15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22个省部级技术创新平台,以及12个全国性行业服务平台。入驻企业既能获得平台的技术资源,也能受惠于研究所创新要素的滋养。得益于武宁科技园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一批专注于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数字城市等领域的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新赛道上突飞猛进。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智慧城市软件产业的同步发展应该步调一致。上海863软件孵化器,是聚集软件产业综合资源的专业载体。在863软件孵化器运行之初,上海市科委就将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这个公共技术平台设在此地,并引入万达信息等8家产业龙头企业,为基地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打下了基础。多年以来,863软件孵化器在专业化探索中积累了有益经验:革新产业孵化服务模式,逐渐形成“产业龙头+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的服务体系,对潜力大的企业,给予重点关注、重点服务、重点扶持,实行“定向打靶”式孵化。
聚焦硬核科技孵化 倡导原始技术创新
多年来,上海的经验表明:专业孵化,并不是简单地把同类型创业企业或创新项目进行时空聚集。专业孵化是集科研、转化、支撑为一体,聚焦细分领域,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持续深度的创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培育,提供专业垂直的孵化服务。
在新发展格局下,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智能制造、光电芯片等为代表的硬核科技,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全球产业的原有格局。一般来说,硬核科技更注重科学理论的应用原创性,在具有前瞻性的创新场景中,它以若干项颠覆式的创新技术,在关键领域展现超强实力,释放创新活力,从而领军产业集群,实现跳跃式的核心技术进步。
上海科技创新创业界的鲜活实践,反复印证了这样一个规律:那些大获成功的硬核科技公司,无一不是核心技术与专业运营的完美结合,而科技创新创业载体正是集聚创新要素,提供专业赋能的最佳“导师”,在聚焦高科技领域的专业孵化载体中,大量硬核科技公司不断孕育生长、发展壮大、脱颖而出。
桂平路680号的漕河泾创业中心孵化基地,则被业界称之为沪上芯片企业的摇篮。基地先后培育了近百家芯片企业,其中的佼佼者澜起科技凭借产品在产业全球细分领域的绝对优势,成为科创板首批上市的25家企业之一。澜起科技的真正崛起,是创始人杨崇和与漕河泾再度结缘的硕果。漕河泾的双创氛围、专业孵化保障和产业资源优势,是以澜起为代表的优质企业,选择落户于此地重要因素。
伴随着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社会各界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专业孵化是催生高质量科技企业的重要路径。此举,对科技创新创业载体促进产业的可持续进步,助力科学探索事业开拓新局面,具有普遍的现实指导意义。
上海青浦的北斗西虹桥基地内,入驻的企业华测导航,凭借对市场发展走向的敏锐捕捉,专注于自主技术研发攻关,潜心创造国产替代产品,一举成为业界的领军企业。企业在深交所上市后,出于对园区产业资源整合能力和专业孵化服务水平的认可,一批“华测人”仍选择园区作为自主创业的事业落脚点。由这个群体创办的新企业,在孵化基地内,不断充实着创新孵化的反哺能力,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多方共赢模式,为域内产业的升级和专业孵化,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发挥了专业孵化的溢出效益。
十年来,上海涌现了以微创医疗、澜起科技、之江生物、移为通信等为代表的本土硬核科技企业。曾几何时,这些如今在资本市场叱咤风云的产业巨头,大都曾是上海各色专业孵化器里的稚嫩幼苗。上海,这座都市创新孵化器,成就了这批时代的创新弄潮儿,也深深吸引着更多的创业生力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