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鲜明主题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主线,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工作,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西安贡献。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西安科技推出系列报道“奋进新征程 科创正当时”,回顾西安科技的非凡十年。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坚持技术创新是国家一直坚持实现的目标,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上,“新”这个词语总共出现66次,并提出在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远景目标。
作为科技教育大市,西安高校数量众多,并坚持将教育优势转化为科技发展优势,多年以来科研水平一直走在国家前列。但如何将“论文书写于大地”、创造出经济价值,成为西安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攻坚难点。
自2016年被国家列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以来,西安市坚持以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为主线,着力破解改革难点,重点在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行科研人员创新激励制度、试行人才分类评价制度改革、开展科技成果挂牌交易等方面寻求突破,并构建成果就地转化全链条服务机制,充分释放西安市科教资源红利,打破发展桎梏,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十八大以来,西安市技术合同成交项数和金额大幅增长,连续10年实现百亿增长,2021年西安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2209.49亿元,在全国副省级城市排名第二。
加强体制机制改革,释放科技创新改革活力。
在全面创改试点工作中,西安分两批共遴选17家高校院所进行试点,把激发科技人才活力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共出台各类创新改革具体举措30多项,各试点单位基本建立了一整套推动成果转化工作制度化的政策体系。
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权落实方面,12家试点高校明确将至少80%的收益奖励给个人或团队,其中10家高校规定90%的收益可以奖励给个人或团队;5家院所通过院所转制,在自主考核、管理层持股等方面也各自探索出了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一院一所一校”模式和改革经验被复制推广。
在营造创新改革良好环境方面,2016年,西安市设立技术转移专题资金,支持重大产学研协同创新,并先后出台了《关于依法保障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西安市加快促进成果转移转化20条措施》等;2019年制定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认定管理办法,依托高新区、西交大等建设7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8家示范高校,认定空天动力研究院等5家新型研发机构,构建成果就地转化全链条服务机制。
以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西安光机所通过“拆除围墙、开放办所”,构建了“研究机构+天使基金+孵化器+创业培训”的创新生态体系,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光模式”,促进了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西北有色院实施管理层持股和转制院所自主考核的模式,在全国242家转制院所中率先实行研究院控股、战略投资者参股、经营层和技术骨干持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开展股权多元化改革;西交大等10家试点高校探索“先确权、后转化”有效模式,西交大形成“政金产学研+友”新型产学研生态圈模式;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职称评价体系,设立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管理岗位、依托重点科研基地的专职科研教师岗位和成果转化类高级职称岗位。
完善转化服务体系,拓展科技大市场服务功能。
“十三五”期间,西安加快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技术转移专业队伍建设,在国内率先成立技术经理人协会和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联盟,西安科技大市场在全国首家开展了科技服务标准化制定工作。截至2022年,西安科技大市场累计推动西安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连续10年实现百亿元增长,累计近万亿元;共享大型仪器设备近2万台套,服务企业近1500家;汇聚行业专家近2万名;加盟服务机构700余家,驻场机构40余家;累计举办各类政产学研合作交流活动近4000场次。
建立起技术交易市场+技术经理人协会、技术经理人公司、技术经理人的“1+3”服务体系。技术经理人机构全程参与的科技成果项目260余项,对接合同金额5.3亿元。2019年1月,以技术交易市场为依托,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成果转化的经验做法,得到国务院办公厅肯定并发文在全国推广。
2020年,为全面提升西安科技大市场功能,西安市以建设硬科技技术要素市场为牵引,重点建设“1云1库6链”,使其成为新时期西安硬科技技术要素交易市场的核心载体,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能力。
举力发展秦创原,推动创新驱动平台建设。
“十三五”以来,西安加大对国家级科研基地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推进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国家超级计算(西安)中心等建设。通过央地、部省共建和支持校(院)企共建研发机构等多种形式,打造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工大无人机基地、智慧谷、中科院西安科学园、交叉信息核心技术研究院、延长—西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城校企”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智慧学镇、翱翔小镇、梦想小镇等一批硬科技专业化园区和特色小镇建设。
累计建成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4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8个。2021年,为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西安举一市之力投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并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力图成为秦创原建设的排头兵、样板区和动力源。先后成立西安市秦创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西安市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印发《西安市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等专项政策。
今年以来,为加快推进秦创原平台建设,研究制定包含《西安市关于进一步支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的“1+3”系列政策,各区县、开发区也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配套政策措施,西安市秦创原建设“1+N”政策体系初步形成。认定发布西安电子谷、国企创新中心、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等市级“三器”示范平台70个,建成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平台30个。
发挥校友带动作用,推动城校企共融共生合作。
2017年,西安市出台支持校友回归的六条措施,组织举办首场“梦回长安——百万校友回归”西安交通大学专场活动。截至2018年底,共举办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0余场系列专场活动,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校友代表3000余人,先后聘请了行业领军人物作为西安市科技顾问、金融顾问、经济顾问、文化顾问和招商大使,拉开了西安“城市+大学+校友”共融共生的帷幕。
2019年,创新校友回归互动模式,主动“走出去”,在校友资源集聚、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组织校友回归上海金融专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专场,并通过组织校友工作研讨座谈会、校友合作与发展论坛等形式,推进市校融合发展。
2020年,开展“千人百企”高校院所人才服务企业工程。建立了“西安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联盟”“西安校友校地合作创新发展联盟”,依托驻市高校院所、重点企业开展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活动100余场,推进300多个科技成果项目就地转化。截至2021年,协调组织高校院所5000余名科技人员为500多家驻市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西安市积极支持高校发展,开展市校合作。安排科技计划项目,支持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一批高校组织重大平台和学科建设、人才管理改革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的引导,也需要企业的推广和实施,更需要高校和科研院所这样的科技成果供给主体。通过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转化服务体系、举力发展秦创原、发挥校友带动作用等举措,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链逐步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和质量不断创新、全面提高,陕西定能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胜势。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