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新城建设存在的四点不足

   2022-11-10 常州经开区党政办公室
38
核心提示:一、城市能级有待提升。分析新城建设当前实施项目的类型:市政道路、高压杆线改迁等基础性项目数量较多(共

一、城市能级有待提升。分析新城建设当前实施项目的类型:市政道路、高压杆线改迁等基础性项目数量较多(共有13个项目,占比37%),服务新城、辐射区域的高能级项目较少(共有5个项目,占比14%);与此同时,科技金融中心、常青·里巷、总部大楼等功能项目的招商进度等未达到预期,城市功能形态的培育滞后于城市物质形象的打造。分析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虽然开展了城市品质提升的专项工作,但还局限于硬件建设,在整合自然和人文资源、吸引文化人才和机构、布局数字化应用场景等软件建设方面,系统谋划推进还不多,新城建设对于资源要素集聚、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态势尚未形成。例如:文化活动中心计划于2023年下半年竣工,但是围绕如何发挥好公共空间服务城市发展的作用,思考研究还不深入。

二、产业能级有待提升。分析全区产业总体情况:虽然常州经开区拥有企业总数1.4万余家,其中上市公司1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1家、入库税收超千万元企业超100家,但是整体产业结构层级较低(老园区内企业主要为建材、金属制品、电镀、化工、印染等低端制造环节)、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工业用地容积率普遍不足0.7、亩均年产值仅13万元,30%的工业用地亩均税收在2万元以下)。分析中心城区产业情况:常州经开区在新城北侧区域(潞横路以北),加速布局推进了和柔电缆、日盈电子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但是功能型机构、研发类中心等还不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还不强,支撑新城高能级生产性服务业和高品质生活性服务加快发展的作用有限。此外,位于中心城区的东方云谷、东方智慧产业园正处于加快建设、加快招商阶段,对于新城建设的促进效应还未显现。分析第三产业情况:第三产业是新城建设的重要支撑。2021年,常州经开区第三产业以10.8%的增幅位列全市第一,但是占全区GDP比重为37.6%(全市末位),远低于全市50.4%的平均水平,同时第三产业规模也在全市末位,产业结构上存在的二产特强(占全区GDP的比重为62.1%,全市第一)、三产短腿的格局对新城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三、交通能级有待提升。分析交通对外联通情况:常州经开区与江阴、惠山等毗邻地区的外联通道数量不足、等级不高,G312和S232通行能力不足、较为拥堵,漕上路(中惠大道)尚未贯通;同时,对于如何利用戚墅堰城际站、现状轨道2号线及规划轨道交通网打造常州东部综合轨道交通枢纽,建立与周边地区构建互联互补的轨道、公路网络等方面的规划研究不深,新城对外辐射能级不高。分析交通内部支撑情况:中心城区园东路、剑横路、东方二路等干线通道尚未贯通,枫尚路、吴家路等片区支路正在建设中,路网密度不高(尤其是五一路东侧区域),尚不能匹配常州副中心的城市规模与性质。此外,沪宁铁路、京杭大运河将常州经开区分为南北两片,跨铁路运河通道较少且新项目较难实施,导致中心城区与遥观片区交通衔接效率不高。

四、公共服务能级有待提升。分析教育资源情况:目前,在建的13个学校项目中,三个乡镇有9个(1个改扩建,8个新建)、占比69%,中心城区仅有3个(1个改扩建,1个异地新建,1个新建)、占比23%,丁塘河以西区域1个(新建)、占比8%,中心城区教育投入与新城建设的要求匹配度不佳。分析卫生资源情况:中心城区建成投运常州经开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中心正在建设中),市七院对中心城区服务效能不高(位于铁路南侧)医疗资源短板依然存在。分析文化资源情况:京杭大运河、百年工业遗产等文化内涵挖掘还不够,新城生态、建筑等景观界面的区域特色还未形成,城市文化内涵还需进一步丰富。分析城市品质情况:在涉及城市公共配套的项目方案审查中标准控制不高,审查质量不高,未充分考虑建筑功能布局、开放空间、景观小品设计等人民高品质的城市活动空间需求,新城形象和景观风貌有待提升。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