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云南大学专家团队成功创制多年生稻

   2022-11-10 人民日报海外版
47
核心提示:记者日前从云南大学了解到,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利用多年生野生种和一年生栽培种杂交,把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

记者日前从云南大学了解到,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利用多年生野生种和一年生栽培种杂交,把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转移到一年生栽培稻中,成功培育出多年生稻栽培品种并进行商业化生产。

专家认为,该研究是我国种质资源创新利用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突破之一,为利用野生种质资源提供借鉴,也为粮食生产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胡凤益团队近日联合国内外相关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性》在线发表了题为“多年生稻的可持续生产力与生产潜力”的研究论文,并同步发表了题为“多年生稻变革促进可持续农业”研究简报,详细介绍了团队20年来通过种间远缘杂交创制多年生稻的研究成果。

胡凤益说,一年生粮食作物对人类贡献极大,但其生产方式带来了种子投入量大、劳动力投入多、农机具投入增加、水土流失等问题。

“把一年生的粮食作物培育成多年生粮食作物,实现栽培品种的多年生化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应对环境挑战的一个重要途径。”胡凤益说,创制多年生稻,培育多年生稻品系,在南北纬40度之间的部分无霜稻区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据介绍,多年生稻连续种植4年,每年收获2季,平均每季产量与一年生稻产量基本相当。“多年生稻播种一次持续收获多年,改善了稻田耕层的土壤结构,其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每年都会有所增加。”胡凤益说,与一年生稻相比,多年生稻自第二季起不需要重复买种、育秧、犁田耙田和栽秧等生产环节,有助于节约劳动力和生产投入。

(记者王长山、杨静)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