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开创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水利工程建设人才匮乏。1952年,刘光文教授受命创建华东水利学院水文系,1954年,开办了新中国第一个陆地水文本科专业。
集聚天下才 踔厉蓄势起
成立初期,水文系大师云集,刘光文、张书农、施成熙、叶秉如、赵人俊等水文前贤汇集于此,开启了水文教育的新纪元。
随着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相继开展,为响应“一定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河海水文急水利工程建设之所急,以培养水文测验、水文预报和水文水利计算等亟需人才为目标,制定了陆地水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编写讲义和教材,形成了完整的陆地水文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水利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极大地缓解了水文人才严重不足的局面,奠定了以工程水文为特色的学科引领地位。
立足本位事 匠心育英才
七十年薪火相传,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使命追求,全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七十年辛勤耕耘,学院致力于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打造出国家级、省级、行业代表性教材40多份、精品课程20多门,各类教学成果奖40多项,涌现出多位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培养出20400余名各类毕业生(其中本专科生15400余名、硕士生4000余名、博士生1000余名),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和扎实基础的水文人才成为水利事业的中坚力量。
七十年桃李芬芳,从这里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省部级领导、高校校长、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勘测设计大师、流域机构负责人和大批成就卓越的总工程师、工程师……他们遍布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国际交流的杰出代表。
探理问水道 治水担重任
七十年筚路蓝缕,水文人始终以治水兴水为己任,胸怀“国之大者”,守护江河安澜。从水文频率分析计算开创我国水文统计试验和随机模拟的先河;到最早在中国水利高校中开展系统分析研究;再到取得新安江模型、太湖模型等源于实践、走向世界的重大成果,高水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学术活力长盛不衰。
尤其是赵人俊教授领衔创建的新安江模型,被同时列入新中国成立40周年国家百项重大科技成果和世界气象组织洪水预报业务系统指南,应用范围遍及全国,被写入多个国家的水文教材之中。
七十年上下求索,河海水文人始终践行“天下有溺犹己溺”的铮铮誓言,学院的发展与新中国的治水历程如影随形。在长江三峡、南水北调等世纪工程建设中;在“一带一路”、澜湄合作等国际交往中;在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励精图治、奋楫笃行,贡献河海水文人的智慧。
奋楫逐浪行 学科稳引领
七十年栉风沐雨,河海大学水文学科始终瞄准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走过了从工程水文到水资源水文、环境水文和生态水文的跨越。强化学科基础,拓展学科内涵,支撑新办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水务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等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和前瞻性的系列特色专业。与时俱进优化和完善学科体系,水文专业、水务专业在多项专业排名中稳居全国第一。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一直担任教育部水文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或指导组组长单位,主持编制专业培养规范。学院教师长期担任教育部水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水利类专业认证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利教育协会高等教育分会副会长等。
七十年行稳致远,学院长期保持着一支理论基础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一批极具创新力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在各自专业领域拥有广泛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学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00多项;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17项,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奖项19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78项。学科底蕴深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22年,水资源工程学科软科排名世界第一。
放眼全球事 世界享盛名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学院在建立初期,就与前苏联列宁格勒水文气象学院建立了密切的双边关系。20世纪60-70年代,承办10余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气象组织的国际水文高级培训班。多年来,始终持续跟踪全球水循环变化,与世界各地水文学者一起,关注资源、环境中的水科学问题,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力量。
进入21世纪,学院与世界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更加深入,持续建设“全球变化与水循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组建跨国学术团队;主办或承办国际权威学术组织的高水平学术会议;学院教师先后担任不同国际学术组织负责人(UNESCO-IHP副主席、主席,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副主席及相关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充分发挥学科在流域规划与管理、防洪减灾、水库调度等领域的科教优势,国际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
聚力创一流 奋进新征程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当有为。立足新发展阶段,学院将紧密围绕“十四五”发展目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结合“新工科”背景下水利工程学科与“新理科”背景下地理学科的发展定位,把学院建成以水为本、理工结合,学科协调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优,学术创新水平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国际合作交流广,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学科融合优布局。面向国际前沿与国家需求,加强基础和前瞻性研究,积极探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务工程、地理学等水文品牌专业群与信息、新材料等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数据水文学、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新技术等特色学科方向,扶持水文气象精细化感知与预测、水务系统智慧管理、地理空间信息与人工智能等方向,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结合起来,升级学科结构,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提升服务国家急需的能力与力度。
培根铸魂育新人。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融入学生培养各环节,组建红色宣讲团、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等,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一批品德优良、专业扎实、本领过硬的“新工科”“新理科”拔尖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攀高峰。紧密结合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瞄准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实施有组织科研。以新安江水文野外实验站为基础平台,组织跨学科团队,打造“全球水文气象预警预报与智能分析”大科学设施平台,研发面向全球的水文气象预警预测与风险分析系统,进一步提高我国水文预测预警和风险应对的科研与服务能力,努力成为“立足国内、辐射全球、产研融合、国际一流”的水利科教服务中国标杆。
国际合作促发展。聚焦“一带一路”,在人才培养、水资源合作、防灾减灾等方面开展澜湄水资源合作,助力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发展。依托“河海大学中巴智慧水管理海外中心”,开展野外水文水资源科考调查,联合举办洪水预测预报新技术研讨会等活动,打造智慧水管理的国际科教合作的标杆项目。在南亚、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等国家进一步推动水旱灾害预测预报、水利水电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应用服务,参与全球水资源治理,提升全球影响力。
踏上新征程,砥砺再前行。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的价值追求,昂首阔步,用实际行动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奋力书写水文发展的崭新篇章!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