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随着经济社会能源结构的发展和变化,绿色低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热点,也是我市奋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典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推动全市绿色低碳工作,市科技局以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成果应用为主题,赴各县(市、区)开展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座谈对接,梳理了当前我市涉及绿色低碳领域科技企业、创新载体整体概况和不足短板,提出了具体建议,供领导参阅。一、全市绿色低碳领域科技企业、创新载体整体概况在全市抽样选取涉及绿色低碳领域220家科技企业和17家重点创新载体开展专项调研,了解到以下情况:(一)对前沿技术关注程度日趋增强。在调研中,超过80%的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对绿色低碳领域的知识的认识和研究相比以往有更加浓厚的兴趣,对所属的行业所应用的绿色低碳的前沿技术尤为关注,在生产过程中,更多的强化节能、环保、减排的管理,充分利用闲置厂房屋顶应用光伏发电、选择低碳物流方式采运原材料、开展低碳的专业培训等,积极探索本行业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二)创新主体的运行机制日趋完善。绝大多数科技企业、创新载体对绿色低碳的认识已不仅仅局限于简单了解,更多关注于对推进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作的整体运行机制,着眼于对其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绩效评价、成果转化等整个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在被调查的的企业中,目前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已建立含有绿色低碳领域的工作机制、人才培养、绩效评价、成果转化等制度的占比超过50%;已开展绿色低碳相关举措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占比超过40%。(三)校企联合攻关的氛围日益浓厚。在调研中,涉及绿色低碳领域的科技企业与大院名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是推进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途径,其中大院名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输出、人才输出为双方的联合攻关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绿色低碳领域,科技企业已与大院名校、科研院所开展共同研发的企业占比已超80%。(四)对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愈加关切。从调研中了解到,科技企业、创新载体对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尚在从认识、分析到初步实践的过程中,对全市乃至全省、全国推进绿色低碳工作的整体情况及发展趋势尚不十分了解,对本单位在绿色低碳领域的规划和部署尚不明晰,在此形势下,创新主体对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政策引导的需求就更为迫切,对人才引育、技术攻关、科技合作等方面更希望得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引领。(五)绿色低碳工作体系已基本建立。从发改、经信、科技、生态等各部门了解到,全市已完成碳达峰碳中和“6+1”专项行动工作部署,近期即将正式发布的《嘉兴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嘉兴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也将标志着我市推进“双碳”工作的完整规划和工作机制全部确立,标志着我市“双碳”工作进入了新纪元。二、问题短板(一)创新主体科技攻关能力不强。我市属于传统产业的企业居多,涉及绿色低碳的科技企业和创新平台数量不多,规模相对较小,实施低碳领域项目中多为屋顶光伏发电、生产环节节能降耗等技术性改造项目,主动研发攻关性质的项目较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基础不够扎实。(二)低碳领域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整体来说,我市科技企业、创新载体绿色低碳领域科研项目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已实施的涉及绿色低碳领域科研项目不多,在已实施的项目中,自主立项及自筹资金的较多,主动申报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的较少,同时涉及绿色低碳的科研项目在本单位整体科研项目中的占比不超过40%,资金投入不大。(三)创新平台资源配置能力有限。我市绿色低碳领域专业化创新载体太少、能级不高,多为项目化、部门化设置,能调配的创新资源有限;绿色低碳领域产学研联合攻关、大院名校联合攻关的机制尚不健全,大多停留在校企项目合作、专业人才柔性引育的层面,未形成实体化布局。(四)专业应用场景建设步伐迟缓。我市产业配套能力强、集成创新活力高、创业环境好、辐射带动强的绿色低碳未来产业园区不够多,建设步伐不够快;我市的低碳目标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融合布局尚未形成,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的应用试点和示范项目的应用场景建设仍需大力推进。(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较为滞后。我市基础前沿创新平台建设仍较为迟缓,数字化、智能化集成水平仍不高,现有科技企业、大院名校、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和技术基础仍需进一步夯实,要逐步集成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科学研究力量,促进国家级、省级、全市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或基地的建设。三、对策建议(一)强化重点突破,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聚焦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围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工业流程重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生态碳汇等领域,推进我市创新平台开展基础前沿创新研究和成果数字化应用,常态化开展“揭榜挂帅”、重大项目攻关,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二)强化多方联动,建立健全多方协同推进机制。聚焦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扎实开展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淘汰落后产能,并大力发展光伏、氢能源等新能源产业。强化市县联动,加大对绿色园区、绿色企业的引育力度;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就绿色低碳领域与企业合作,加速绿色低碳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龙头部企业集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等技术领域的协同创新。(三)强化主体创新,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提升全市绿色低碳技术领域企业引育力度,高质量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绿色低碳技术,加大专业孵化器建设力度,支持现有孵化器、众创空间能级提升,发挥好孵化机构引育双碳领域科技企业的作用,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双碳领域科技企业。(四)强化资源集聚,引建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新型能源、节能环保、减污降碳等领域,大力引建高能级绿色低碳领域创新载体和智库平台;深入推进“两厂”建设工作,推动清华长三角氢能科技园、嘉兴市长三角氢能研究中心等双碳领域创新载体高质量建设发展;强化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建设绿色低碳高新区,积极打造区域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发展嘉兴样板。(五)强化多跨协同,创建绿色低碳资源共享平台。强化现有平台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服务功能,运用数字化建模等方式融合多方低碳资源,探索创建绿色低碳技术资源共享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议借鉴上海、重庆、武汉等地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经验模式,打通低碳技术研发、转化应用的障碍,共建多个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市场联盟,联合各地科技部门、绿色技术银行、技术转移中心、技术交易所等机构力量,促进低碳技术资源、人才、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鼓励金融机构用好项目库、重点企业库、金融信用平台,创新“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低碳、减碳、脱碳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六)强化人才战略,优化绿色低碳人才引育政策。聚焦能源、资源、环境等双碳领域,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育政策,深入实施“星耀南湖”领军人才计划,加速引育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科学家,重点推进绿色低碳产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培养双碳领域应用型人才,加速打造一批国际顶尖水平的专业人才(团队)。(七)强化精准服务,建立绿色低碳跟踪指导机制。持续加强应用研究,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针对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和层次的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持续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绿色低碳指导定期服务机制,因地制宜地开展专业化指导,为低碳企业量身定制发展规划等。(八)强化数字赋能,构建绿色低碳统计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差别化的绩效评价体系,对项目、企业、个人的减碳投资和行为数字化赋分,实现“绿色指数”量化,建立重点项目、企业库,排出时间表和任务书;建立贯穿生产端到消费端的碳排放计算体系、平台,打通部门数据壁垒,实现企业碳排放在线核算、动态更新,跟踪企业“碳足迹”,为金融机构碳核算提供数据支撑。对积极参与绿色低碳领域技术攻关的创新主体,给予相关资质认证、排放指标及碳普惠币等的支持,促进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发展。
(来源:嘉兴市科技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