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宁市以科技特派员、农业企业研究院为重要抓手,聚焦人才下沉、平台做强、农民致富,围绕“科技+人才+产业”的主线,将先进成果和创新要素从“城”导流到“村”,全力破解农村缺人才、农民缺技能、农业缺项目等瓶颈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截至目前,累计认定省农业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21家、农业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近5年获批省级以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资金235万元。一是推动科研创新转化为实践成果。深入挖掘组织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农业企业申报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今年浙江钱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的“赤霉酸发酵滤渣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成功列入海宁市协同创新示范项目,该项目后续将建立示范基地1个,产品应用推广面积超5000亩次,预计未来每年可实现约1700万元的产值。引导龙头企业立足地方产业优势,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助力本地农民共同富裕。例如,浙江群大饲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广新品种,带动本地农户共同富裕。今年推广的新品种“黑瑶鸡”和“青麻1号”,已成功签约嘉兴市范围内养户30家作为示范户,预计能为农户带来4000万元肉鸡收入和1800万元蛋鸡收入。二是发挥人才下乡引领优势。组织征集第12批共160余人次来自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嘉兴市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特派员下沉基层,为“产业扶贫”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自身专业优势,以派驻单位为重点引进推广先进科技成果,由点及面逐步辐射所在镇、街道乃至全市。例如,在海宁市黄湾镇创新申报的科技特派员驿站,以柑橘示范园项目为载体,配备科技特派员5名,团队专家3人,聘请农技专家1名,不定期开展进行栽培管理技术指导。同时得到浙江省柑橘研究所技术支持,实现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平台互通。利用基地建设,将科研成果、优质种苗在基地推广实施,以点带面推广新品种柑橘以及数字化农业管理技术,提升种植业的科技意识和技能着力。期间,特派员深入基地,根据柑橘园橘苗生长情况,针对果苗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采后生产等方面开展线上线下培训30多场,惠及百姓5800多人次,改良新品种柑橘种植面积上千亩,本地柑橘亩产值增加近10倍;期间形成一套完善的标准化设施栽培管理模式进行推广,目前全镇已有3家农业主体仿效基地进行水果(蔬菜)方面的设施栽培建设。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建设农业全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产业”特色模式,引导科技资源按照市场需求优化空间配置,充分挖掘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开展更广泛的区域性协同创新。例如,海宁市袁花镇作为全国光伏产业重大基地,成功打造成为阳光科技小镇(省级特色小镇),并入选全省首批低碳试点镇,结合光伏产业链打造“光伏+农业”产业融合模式。辖区内的长啸村在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食用菌种植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光伏龙头企业的技术支持,建设全省首个棚下养菇、棚顶发电的“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搭建食用菌大棚71个,光伏年均发电量约550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1680吨,减排二氧化碳4350吨。基地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岗位,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收”,并成为全省首批低(零)碳试点村和累计吸引游客超11万人次的明星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谋划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菌菇特色文旅全产业,绘制全村共富画卷。
(来源:海宁市科技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