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苏州高新区反映现代学徒制改革成效显著 企业竞争力大幅提高

   2022-11-22 江苏省开发区协会
48
核心提示:2020年以来,我区围绕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新

2020年以来,我区围绕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目前已有18家企业与江苏省苏州技师学院、苏州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联合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企业8家,现代服务企业5家,医疗器械企业3家,绿色低碳企业2家;累计培养高技能人数320人,占培训总人数的40.4%;所有培训职业中有16个为当年度苏州市高技能人才紧缺职业(工种)目录。针对上述18家企业调研显示,新型学徒制培训在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培养模式、畅通发展通道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深化产教融合,助推高技能人才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将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实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新型教育模式,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一是推动“双师型”队伍建设。江苏省苏州技师学院培训处负责人反映,实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倒逼教师们下到车间开展现场教学,帮助学校培养出了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操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同时选择一批技术精、业务强的企业技能大师担任导师,推动培养“能做也能说”的企业导师队伍。二是构建“双主体”培训优势。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反映,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学徒,不仅能解决学徒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轨问题,还能解决企业技工招聘难、培训周期长困境,实现“一岗多能、一专多能”的培训效果,引导更多职工主动学技术、提技能,培养造就一批适应不同岗位需要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苏州纽威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反映,培训合格学徒留任率高达到90%,且技能水平比社招进来的员工高。三是提升工艺技术水平。苏州远东砂轮有限公司反映,在传统的“师带徒”模式基础上,引入职业院校协同开展技术改革,在企业实施的陶瓷砂轮定位压孔机、冲床机等6个项目中均收到明显效果。

二、创新培养模式,优化人才结构。企业新型学徒制有利于发挥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和评价“双结合”,创新企业职工培训方式,加快企业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一是引导企业按需培养。山石网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莱克电气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在培训过程中同步申请备案成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企业,不仅对参训学徒进行自主评价,也可根据自身需求,培养更多满足其岗位特点和生产需要的技能人才。二是助力技能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参与调研的18家企业中,总培训人数为792人,其中转岗职工人数为485人,占比61.2%,这些转岗人员大多是企业原有员工,培训合格后迅速适应新岗位工作要求,帮助企业盘活现有人力资源,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三是促进青年高质就业。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培训负责人表示,公司组织的学徒制培训中有较多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青年劳动者,通过学徒制培训不仅能使这些人快速达到技能岗位要求,同时也能带动更多青年、失业者就业,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三、提高个人竞争力,畅通职业发展通道。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有利于企业职工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多种方式,灵活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职工岗位技能,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一是个人能力不断提升。虎丘影像(苏州)有限公司经过医疗器械装配工学徒制培训后,参训员工技能水平提升明显,识图按规组装效率大幅提升,个别员工可举一反三,对生产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公司生产效率、产品一次下线合格率都得到显著提升。二是职业前景更加光明。受访的企业均表示,学员结束培训后取得相应等级证书的人会优先纳入企业人才储备干部库,对优秀学徒优先安排晋升。如在苏州特铭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学员张大伟经过培训职位已由销售工程师岗晋升为销售主管,主导销售部门工作。三是薪酬待遇不断提高。在受访企业中,超过90%的企业表示培训结束后会给予学员一定薪酬待遇的提升。例如,在苏州勤美达机械有限公司,所有培训合格且表现良好的学员每月工资会增加300-500元,并给予一次性物质奖励,激励学徒参与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在技能岗位发挥关键作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