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徐州经开区:始终铆定发展第一要务笃行不怠

   2022-11-23 徐州经开区党政办
35
核心提示:党的二十大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二十大报告,思想深邃、内涵丰富

党的二十大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二十大报告,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催人奋进,是彪炳史册的纲领性文献、蕴含伟力的政治性宣言、开辟未来的行动指南。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提出的“五个牢牢把握”和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三个全面”,明确了全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总要求。省委吴政隆书记提出的“八个深刻领会”和市委宋乐伟书记强调的六个方面意见,为我们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了系统辅导。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盯产业转型,强力推进“一号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擘画了强国复兴的光明前景。经开区是全市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极”,这个“第一极”首要一条就是体现在发展的高质量、产业转型的高质量上。“项目推进慢、不是高质量发展、更不可能拉动和支撑产业的转型升级”。10月27日,市委召开了三季度重大产业项目观摩暨经济运行分析会,宋乐伟书记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加快项目建设,注重问题导向,坚持上门服务,注重精准管理,努力形成更多经济增长点。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市委要求融入到项目推进的全过程,勇挑“第一极”的重担、勇扛项目建设“一号任务”的重责,切实找准重大项目推进的堵点、痛点、切入点和着力点,坚持“一项目一方案、一项目一专班”推进机制,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大各类要素保障力度,多渠道加强对上沟通,统筹做好产能指标、能耗总量、环境容量等要素的整合置换和优化配置,落实好项目落地、建设、投产、转规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破除设计慢、开工迟、施工缓等共性问题,推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快落地、快建设,打造项目建设全程无堵点的“经开区速度”。深刻领会和践行“把企业家当自家人、把企业事当自家事”的理念,主动靠前,上门服务,精准服务,同企业一起想办法、解难题,真正把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为坚定企业投资信心的过程,转变为护航项目建设的过程,转变为稳经济大盘、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抓牢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经开区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产业发展“增量”和环境排放“减量”的双重矛盾。如果用分数的形式来阐释“增”“减”矛盾,我感觉产业发展是“分子”、环境排放是“分母”,要对分子做“加法”增加产业发展的比重,更要对分母做“减法”减少环境排放的体量。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降碳减污协同增效,驰而不息抓好“散乱污”企业整治,为重大项目腾出环境容量、留足发展空间,以更精准的“减”赋能更优质的“增”;坚持污染物协同控制、创新治理,充分发挥好“金龙湖绿网”功能,推进重点涉气企业、重点在建工地的“不见面监管”“差别化服务”,努力让投入大、效果好的企业和工地得到更多豁免政策支持;坚持冬病夏治、夏病冬治,抓好涉气企业全要素深度治理、工地扬尘标准化治理、道路精细化保洁,常态化开展高值问题溯源应对工作,努力减少夏季臭氧、秋冬季扬尘所诱发的重污染天气,让“经开蓝”成为建设“第一极”的鲜明底色、人民群众身边的“不动产”。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深刻领悟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持续改善城市居住品质,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为我们做好城市精细化管理、法治化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随着经开区产城融合的持续深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更需要在城市的精治、共治、法治上下足功夫,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和服务转变。我们将创新城市管理机制,不断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深入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突出抓好主要干道的提质改造、破损路面的修复治理,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加快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建设,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创造干净、舒适、法治的城市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