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昆山经开区高质量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

   2022-11-24 江苏省开发区协会
53
核心提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建设产业创新集群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苏州市委要求的实际行动,是加快推动昆山高质量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建设产业创新集群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苏州市委要求的实际行动,是加快推动昆山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全力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是昆山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我们要积极推动创新要素集聚,着力引进培育一批领军企业,不断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构筑面向未来的城市核心竞争力。下面,结合昆山开发区实际,浅谈聚力建设数字经济时代下产业创新集群的想法和建议。

一、产业创新现状

昆山开发区自从自费开发以来,始终坚持以扩大开放、改革创新为主题,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为先导,勇毅笃行、薪火相传,以勇争一流的崇高追求、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竭尽全力抓产业、促发展,凝心聚力谋创新、增动能,不断推动昆山开发区产业创新。

目前,昆山开发区产业创新现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依托创新人才团队。昆山开发区获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来,大力实施人才科创“631”计划,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建设集萃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目前,昆山开发区各级各类人才保有量达15万,累计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15(11)个,自主培育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人才5名、省“双创计划”人才14名、“姑苏计划”人才34名,评选高技能人才594人。二是集聚高水平科研机构。昆山开发区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包括以“维信诺建设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蒸镀OLED显示创新平台”为代表的企业研发机构,以国力大功率器件工业技术研究院、清陶新能源材料研究院、万洲焊接研究院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以超精密加工研究所、智能光电所为代表的集萃系细分领域专业研究所。三是搭建创新金融生态。昆山开发区通过设立“两岸企业科技攻关引导资金”、投资基金、“昆科贷”、知识产权质押、“揭榜挂帅攻关险”等,基本搭建形成了以基金投资、银行融资、科技保险为支撑的多元化、多渠道创新金融生态。四是优化创新载体。昆山开发区加快构建夏驾河科创走廊“一带四园”(沿夏驾河滨水景观带,整合布局“科创创意园、科创孵化园、科创总部园、科创加速园”四个核心科创功能区块)空间格局,建成省部共建昆山留学人员创业园、光电产业园、智谷创意产业园等一批特色载体以及萤火虫、百富、哈工大等一批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累计启用科创承载空间148.8万平方米。

二、产业创新集群重点方向

昆山开发区将围绕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融合发展,重点培育“2+5+1”产业体系,着力打造5000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2000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集群标杆,加快布局新能源、航空航天、人工智能、高端医疗器械、高端休闲食品5条百亿级新赛道,培育现代服务业体系,形成消费性和生产性两个千亿级服务业产业集群。

(一)两个创新集群

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昆山开发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包括新型显示、半导体和智能终端三个方向。关于新型显示,依托第8.6代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等重点项目,重点补齐新型显示上游原材料和装备等领域短板,着力构建“原材料—面板—模组—整机—设备”的全生态产业链体系,进一步确立在国家光电产业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支点地位。关于半导体,以芯片设计为核心,依托澜起、思特威等重点企业,加快提升在存储芯片、图像传感芯片、射频芯片等领域的研发设计能力。关于智能终端,鼓励相关企业进一步加强与华为、小米等国内龙头企业以及苹果、戴尔、惠普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增强智能终端核心零部件自我配套能力。

二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包括智能装备和汽车零部件两个方向。关于智能装备,以三一重机建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领域顶尖研究院为引领,建设工程机械全球化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发动机、液压件、传动件、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打造千亿级智能制造总部及研发基地。关于汽车零部件,以电机系统、电池和电控系统关键零部件为突破口,以长三角区域的乘用车龙头企业(上汽、特斯拉、蔚来、理想)为牵引,培育一批掌握集成化、轻量化、高效能的三电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五条新赛道

一是新能源。“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已成为全球产业发展战略共识,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昆山开发区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创新集群,抢抓新能源产业布局,力争到2025年,实现300亿级目标。

二是航空航天。航空航天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昆山开发区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构建航空航天产业协同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积极主动融入国内外航空航天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快推动产业智能高端发展,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集群,力争到2025年,实现300亿级目标。

三是人工智能。紧盯人机交互系统、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智能工厂精益管控平台等关键共性技术,加速创新技术驱动,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实现300亿级目标。

四是高端医疗器械。围绕数字诊疗设备、植介入医疗、人工心肺机(ECMO)、全降解支架、3D生物打印等产品及关键材料技术,建设医疗器械高端制造系统创新服务平台,打造长三角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实现300亿级目标。

五是高端休闲食品。坚持引育相结合,大力招引单位产值高、经济效益好、税收贡献大的税源型企业和成长型项目,加快培育一批引领创新发展、掌握市场话语权的地标企业,推动高端食品研发、生产、销售、展示全链条发展,力争到2025年,产值超500亿元。

三、产业创新集群主要任务

昆山开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遵循科技创新规律、产业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抢抓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新机遇,围绕“集聚新动能、发展新产业、打造新集群”的总体思路,推动昆山开发区由产业型经开区向创新型经开区跃升、由产业大区向创新强区迈进。

(一)加强招商引资

一是明确招商导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两大重点产业,聚焦光电显示,集成电路设计、封装、装备、材料,物联网,传感器,高端智能装备等细分领域,强化强化链式招商,推进递进生成路径。聚焦新能源、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医疗器械、高端休闲食品五个新赛道,以重点园区、科技产业综合体、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作为主战场,深化科技招商,推进创造生成路径。

二是创新招商方法。一方面要强化中介招商,充分发挥各类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招商引资作用,加大合作力度,主动挖掘投资信息,探索合作新模式。另一方面要完善资本招商。充分发挥现有各类产业创新基金的撬动导入作用,加强与重大产投、引导基金和天使基金的衔接,撬动社会资本,做好优质项目的对接支持。

三是打造专业招商队伍。按照国际化、专业化、复合型招商队伍建设要求,大力引进熟悉产业创新、掌握投资政策、通晓商务惯例、精通项目谈判的招商引资人才,充实招商队伍。探索实施招商雇员制、专员制等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和薪酬制度,吸引高端人才加盟。

(二)强化创新引擎驱动

一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谋划承接国家战略科技理论,开展高能级创新载体争创行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昆山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重大创新平台,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积极引进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引进高端研发机构和国内500强企业来昆山开发区建设研发中心。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总部或区域性研发中心落户。

二是培育优质创新企业。壮大高成长型科技企业,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链条培育体系,实施高企培育攻坚行动,推动科技型企业加速壮大。积极培育创新领军企业,深入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加大跨国公司和国内龙头企业总部机构招引力度,发挥好龙腾、国显、澜起、华天、三一等龙头企业创新标杆作用和产业集群化发展支撑作用。

三是优化创新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机制,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的全链条,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施知识产权强企战略,培育和支持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争创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优化创新孵化转化体系,充分利用优质创新资源,引进知名孵化机构、知名创投基金等优势创新主体,加快构建“孵化+加速+转化”创新生态。

(三)打造数字经济

一是布局数字产业链。聚焦昆山开发区创新集群重点领域,探索建设科创在线协同平台,推进设计、检测、实验、分析、转化等全过程数字化,以数字技术赋能科技创新链条、提升科技创新效能。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供应链重点企业、科研院所、数字科创载体等形成数字产业创新联盟,积极融入“数字长三角”。

二是推动产品数字化。加快研发设计、模拟仿真、生产管控等软件产品基础再造,积极发展小程序等新型轻量化软件,探索开展重点领域的行业软件首版次定制应用。聚焦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领域,着力推动信息服务高端化转型,形成一批高水平数字化转型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一批专业的数据、平台、算法、安全的服务标杆企业和“单项冠军”。

三是实施制造数字化。聚焦光电显示、半导体、智能终端、智能装备、机器人、汽车零部件等重点领域,探索打造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研究编制产业链供应链知识图谱,精准感知运行态势,构建实时监测、自动预警、快速修复机制。发挥链主企业枢纽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双创活力,促进产用融通和上下游协同攻关,实现强链固链。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