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南京市江宁区以“科技赋能”助推商洛洛南乡村产业振兴

   2022-11-28 商洛市科技局
42
核心提示:商洛洛南地处秦岭东段南麓,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南北气候兼容,全县面积2830平方公里,地域宽广、土壤

商洛洛南地处秦岭东段南麓,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南北气候兼容,全县面积2830平方公里,地域宽广、土壤肥沃,是各种农作物发展的优化区。而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带的南京市江宁区科技发达、农业产业兴旺。近年来,南京市江宁区依托商洛市洛南县南北气候兼容的独特环境和宽广肥沃的土地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江宁区农业产业科技力量,通过“科技赋能”助推洛南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增添新活力。目前,已在洛南成功实现“南瓜北移”、“南稻北种”、草莓跨地繁育等有益尝试,将江宁科技力量汇聚成加快洛南群众增收致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因地制宜、科学培育,探索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径
  江宁区针对洛南产业发展现状,充分发挥江宁区农业科技力量和人才优势,先后邀请南京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江宁区农业农村局等机构的20余名农业技术专家,深入洛南城乡进行深度调研,结合洛南气候及土壤特点,因地制宜、精选品种,科学培育、积极改良,探索引进横溪小西瓜小兰CC010等3个品种,以及明香粳813和徐稻119两个南方粳稻新品种,尝试草莓跨地繁育等新技术运用,实现南京优质品种在洛南土壤条件下的成果转换,助推洛南特色产业发展。洛南县采取边探索边推广、边推广边改良的方式,全面加快横溪西瓜等种植产业发展,聘请农业专家对新引进品种进行全程科管,加大日常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跟踪指导。同时,洛南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种植结构,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巩固了全县粮食生产及安全,增加了群众收入,探索了一条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径。目前,横溪西瓜、粳稻新品种、草莓跨地繁育均获得成功。其中,试种水稻实现亩产600公斤,打破了地处秦岭深处的商洛全市多年不种水稻的历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先后有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政协报、中国青年报以及新华社客户端等多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提质增效、扩大规模,撬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培育壮大瓜果蔬菜等特色产业,推动形成特色品牌,江宁区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加大特色品牌培育,进一步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群众投身产业,享受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江宁区在横溪小西瓜试种成功基础上,加大资金扶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种植规模,有效提升产品品质和推广培育精准度。目前,流转土地500亩,新建标准化设施大棚240座,并配套建设育苗温室大棚、移动冷库等设施,打造以横溪小西瓜、五色圣女果、羊角蜜、西红柿、草莓等果蔬品种为主的种植、采摘、销售为一体综合农业产业示范园。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苏陕协作资金620万元。园区建成后,实现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带动周边20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通过这种示范引领作用,加速新品种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开发,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所带来的实惠,“以点带面”带动更多群众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来实现增收致富。
  科技合作、共赢发展,结出宁洛产业协作新硕果
  以洛南县陕南优质农特产品基地建设为契机,有效发挥农业科技优势,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实现对口协作两地共享共赢。由江宁区农业农村局联合南京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创新培育的新技术——草莓跨地种苗繁育,利用洛南夏季凉爽湿润的气候优势,有效避开南京7—8月份高温天气,在洛南凉爽环境下完成花芽分化,9月初移植回南京栽植,实现草莓11月份提前挂果上市,助力南京莓农抢占“头茬”市场。南京草莓农场负责人高凤元通过跨地繁育技术,实现头茬草莓每公斤售价336元,实现“红颜”品种在南京本地市场的最高价,头茬共挂果500多公斤,直接增收10多万元。今年,新一批江宁草莓种苗在洛南继续跨地繁育,各项监测数据稳定良好,为下一步在洛南建立草莓选育繁育基地打下坚实基础,从而实现协作两地在特色农业协作上互惠互利、共享双赢。
  下一步,两地将继续强化科技协作,立足双方优势,通过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走出一条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子,带动一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群众致富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