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扬州市强化系统治理 守护“一江清水向北送”

   2022-12-14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47
核心提示:扬州地处长江和大运河交汇处,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拥有南水北调东线源头“一个调水口”,江淮交

扬州地处长江和大运河交汇处,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拥有南水北调东线源头“一个调水口”,江淮交汇、江河交汇“两个交汇点”,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三个涵养区”。近年来,扬州全面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五个关系”的总体要求,按照“五新三主”的新部署新定位,以“守护一江清水永续北送”为己任,系统推进生态修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绘就了一幅长江经济带扬州段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突出源头治理,为生态廊道减负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扬州紧紧抓住生态治理修复这一重点工作,着力加大长江、夹江、京杭运河、芒稻河等通江水系及高宝邵伯湖等重要水体周边环境治理,为生态廊道削减污染负荷。2018年以来,长江干流扬州段共拆除办公生活设施262栋、仓储厂房车间170栋、船台43个、龙门吊75座、码头23座,退让生产岸线6.3公里,复绿152万平方米,生态岸线占比从2018年的47.5%提升至56.9%。

推动管护结合,为生态廊道留白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统筹协调、把握全局,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扬州始终以清水北送为第一责任,将全域纳入长江大保护范围,努力探索从长江到河流湖泊、从生态保护到产业发展、从局部个案到整体片区的全域保护大格局。一是先后划定南水北调东线(三江营)取水口、芒稻河清水通道维护区等生态红线区21个,总面积247.51平方公里,坚决保护重要水体、湿地、林木等自然生态资源。二是严格按照长江保护法的管控政策,将长江干流扬州段89.6%的岸线划分为岸线保护区、保留区和控制利用区,将沿江1公里周边263平方公里区域为研究范围,对长江沿线国土空间实施整治修复。三是在1800平方公里的江淮生态大走廊内,投入300亿元,强力推进清水活水、良好湖泊保护等八大工程。

推动破旧立新,为生态廊道赋能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不断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坚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扬州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稳妥腾退化解旧动能,努力推动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一是坚决遵守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和省实施细则,严把项目审批关,坚决关停敏感水体周边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主动将化工园区规划面积从22平方公里调减至9平方公里。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关闭退出化工企业475家,压减钢铁产能88万吨、退出船舶产能290万载重吨、退出铅酸电池产能300万千伏安时、淘汰铸造产能9万吨。二是深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明晰“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着重打造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3个千亿级集群,微电子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端纺织和服装等2个五百亿级集群,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食品等3个百亿级集群,以及航空产业这一未来产业集群。

积极打造亮点,为生态廊道增色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扬州坚持系统化思维,高水平打造生态景观体系。一是充分发挥江河湖交汇、水形态齐全、生态体系良好的优势,精心打造了三江营、江都水利枢纽、京杭大运河三湾整治工程等一批标志性、示范性长江大保护亮点工程。二是加快推进水源地建设和生态化改造工程,在南水北调东线三江营取水口,实施取水口上游1000米、下游500米、距离岸线100米封闭式管理,并先后新建成片造林1700亩,修复湿地面积580多亩。三是着力推进沿河造绿、沿路栽绿等工程,逐步恢复长江三江营段、长江嘶马段等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功能,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及输水通道沿线湿地保有量达22.89万亩,真正实现“水清、岸绿、流畅”。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