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中国境外投资增加全球碳排放?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2022-12-26 中国日报网
46
核心提示:导读:有观点认为,中国境外能源、基建等项目增加了东道国的碳排放。这种观点忽略了东道国发展经济的需求,仅将中国投资后的碳排

导读:有观点认为,中国境外能源、基建等项目增加了东道国的碳排放。这种观点忽略了东道国发展经济的需求,仅将中国投资后的碳排放水平与原始状态作简单比较,逻辑片面。事实上,由于中国能源项目的环保标准更高,碳排放强度更低,所以在发电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中国项目的碳排放反而更少。此外,中国在其他节能环保领域的投资也在助力东道国减排。

如何看待中国境外投资与减排的关系?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境外投资,尤其是能源和基建项目,增加了东道国的碳排放。这种观点忽略了东道国发展经济的需求,逻辑片面且不符合实际情况。事实上,中国的境外投资帮助了中国和东道国减排,为全球的减排做出了贡献。

由于中国企业的技术较为先进,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为东道国提供了相对清洁的技术,帮助了东道国的减排。以曾经的“一带一路”投资重点行业——煤电行业为例,假设东道国的发电量和用电需求是确定的,由于中国煤电厂的煤利用效率显著优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同样的发电量所需煤的数量更少,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更少。也就是说,中国的煤电项目客观上具有减排效果。

中国神华国华印尼爪哇电厂项目案例是很好的例子,该项目是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建设的最大规模燃煤电站。比较该项目与当地其他项目的装机容量和排放量可以看出,中国煤电项目遵守了更高的环保标准,排放强度显著低于当地其他火电项目。由于印尼选择了中国技术、中国投资者,据测算,2018年单是这一个项目就为印尼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900万吨。与这个项目类似,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投资的其他煤电项目,也在不同程度上帮助了当地减排。

东道国需要发展经济,发电量和用电量的增长是必要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如果要同时满足较高环保性和较低成本两个条件,中国的煤电投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个好选择。有人只是简单地将东道国在中国投资后的碳排放水平与其原始状态进行对比,便得出结论认为中国投资项目增加了碳排放。这种观点是在无视发展中国家亟需经济增长的现实。还有一类观点认为,东道国应该采用最高环保标准的生产技术,但不要忘记,这种标准所需的成本非常高,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可以承受的范围。

除此之外,部分中国煤电厂除二氧化碳之外的其他污染物排放接近全球最高环保标准。例如,神华国华印尼爪哇电厂无论在烟尘排放浓度、二氧化硫排放浓度,还是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等各项环保排放指标上,都远优于印尼最新的国家环保排放标准,接近全球最高标准。同时,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新能源投资增长较快,这也直接帮助了东道国的减排。2005-2021年3月,中国投向“一带一路”国家的水电投资金额约120亿美元。

中国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中,不乏节能环保技术企业的投资,来帮助东道国的减排。例如,运输业是碳强度高、投资量大的行业,而运输业中汽车行业是最重要的部分。目前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具备扩大对欧美发达国家投资的潜力。

新能源车的减排效果远大于传统燃油车。假设新能源车使用的电来自于火力发电,那么同样的行驶距离,新能源车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燃油车排放量的55%-70%。假设中国新能源车商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以年销售量5万辆、30万辆、100万辆不同情境进行估计,那么可以分别为东道国减排2.4-3.6万吨、14.4-21.6万吨、48-72万吨二氧化碳——这还没有考虑新能源车技术进步的因素。

目前发达国家的安全审查对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其重要目的之一是限制中国企业获得当地先进技术。中国节能环保技术的进步将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逆转中国和发达国家在投资项目中的议价能力。中国节能技术行业的对外投资可能成为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利益交汇点。同时中国需要尽快建立境外投资项目碳排放情况的统计体系,并选择一些节能环保型境外投资典型项目,说明这些项目的减排效果,增进东道国对中国投资减排效应的理解。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