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发布 北京首次跻身全球前三位

   2022-12-20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38
核心提示:12月19日,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面向全球发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

12月19日,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面向全球发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Global Innovation Hubs Index,GIHI)。自然(Nature)官网同步发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报告中文版和英文版。报告显示,北京首次超越伦敦,在全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位列第三位。粤港澳大湾区、上海均进入全球前十强,分别位居全球第六、第十位。

据了解,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是自然集团、清华大学着眼于评估全球典型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而开发研究的一项重要指数。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指数指标体系不断优化、评估范围更加合理、客观性进一步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通过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创新生态等三个维度的31项指标,对全球100个城市(都市圈)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反映出了世界创新版图变化趋势以及国内重要城市的创新表现。

报告显示,纽约、旧金山—圣何塞、北京、伦敦、波士顿、粤港澳大湾区、东京、日内瓦、巴黎、上海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排名前十强。

指数报告认为,全球不同区域科学中心和创新生态的异质化竞争程度加深。体现在:美国城市以科技人才资源、知识创造、开放与合作、创新支持见长,欧洲在公共服务和创新文化方面具备优势,亚洲城市则在科研机构与科学基础设施方面表现突出;亚洲城市正在推动国际创新版图向多极化和绿色低碳方向发展;中国主要创新城市表现不俗,5个城市进入科学基础设施和科研机构前20强,北京在科学基础设施方面位居全球第一;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表现突出,8个国内城市跻身绿色低碳发展前10强,北京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合作网络中居于全球首位;另外,北京持续汇聚世界顶级科研设施、一流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在创新型产业集聚、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表现突出。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汤恩平博士表示,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引擎,国际开放合作对创新产出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当前,中国创新实力不断提升,北京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期待有更多的中国城市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清华大学教授薛澜指出,我国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走上快车道,北京、粤港澳大湾区、上海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均进入全球前10位,北京首次跻身全球前3,同时,共有19个中国城市进入全球百个科创中心城市榜单。建议发挥好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和创新生态融合发展的全球枢纽城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玲表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凭借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独特优势,引导和指挥全球创新要素流动方向、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北京在世界一流科研机构200强、大科学装置、超级计算机、创新领先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创投资金等方面,都进入了全球前三的位置。”陈玲指出,北京的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并且拥有大量的科研院所和科学基础设施,人才实力雄厚,未来可以继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许强表示,北京是全国科技基础最为雄厚、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具备全面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北京市战略科技力量取得标志性成果,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突破性进展,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效,科技开放创新呈现活跃性局面,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下一步,北京将着力培养和聚集战略科学家、青年科技人才,着重提高大学基础研究能力、科研院所技术攻关能力、企业引领发展能力,进一步做强龙头企业和国际影响力企业,特别是在打造国际化的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不断加强。随着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粤港澳大湾区和上海等国内创新城市的科技实力在不断提升。北京将站在新时代新征程,与国内各省市携手共进、共同努力,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