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江苏南京雨花经济开发区集聚高质量发展要素,奋力打造新滨江现代化生态新城区

   2023-01-20 江苏南京雨花经开区 朱洪萍
107
核心提示:江苏南京雨花经开区紧跟全市拥江发展新格局,聚焦数字赋能智能制造,全力打造“雨花经济开发区智能创新中心

江苏南京雨花经开区紧跟全市拥江发展新格局,聚焦数字赋能智能制造,全力打造“雨花经济开发区智能创新中心”、“滨江智能制造创新高地”,争创“产城融合发展样板区”“沿江转型发展示范区”新的历史起点的新时期发展要求,坚持产业领航、发挥禀赋优势、强化要素保障、深化党建引领、做好民生实事,务实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争当示范。坚持规划引领,优化产业空间格局,夯实产业基础;坚持绿色发展导向,立足产业、环境等良好生态本底,促进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创新,聚焦发展热点、难点问题,持续深化改革,增强服务质效;厚植长江发展优势,将自然生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全面塑造以产促城、以江观城、以景赏城、以人乐城的新滨江现代化生态新城区。

1、做精做优产业基础,激活经济发展动能。一是筑牢产业基底。把夯实主导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主战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持续补链增链延链,不断拉长拓宽加粗链体,构建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全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以中电十四所等为龙头产业,追踪与其关联的26家企业,先后引进方科电源科技、睿龙新材料、华成微波实验室等十四所配套项目。二是提升产业成效。规划精准招商“战略图”,聚焦重点板块和主导产业实施产业定位招商,专门出台《雨花经济开发区招商项目专项扶持政策》,对符合园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优质企业进行资金扶持;强化项目建设成效;优化营商环境,全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服务环境,让投资商在开发区投资放心、经营舒心、发展安心,为企业搭建好谋事创业、发展壮大的平台,积极开展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和“陪办”服务,提升全程“陪办”服务效率,着力推动成果跟踪和后续服务,以全周期的服务保障,筑牢项目建设“压舱石”。利用开发区微信公众号及各类媒体帮助企业宣传推介各类营销及招聘活动;建立全市首个防风险促合规法律服务中心,夯实企业发展安全防线。三是做优特色产业。架构特色产业发展平台,推动产业集聚。做强做大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南京雨花汽贸区等多个特色产业园;依托联东U谷?雨花国际智慧谷项目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园;依托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现有产业基础,建设轨道交通产业园;做活做优既有载体,积极培育君融特盛科技孵化器特色产业园平台。

2、锁定经济稳固增长,注入发展强劲活力。一是抢占科技创新“智高点”。开启园区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工作,以智能制造、数字技术赋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之路,引导企业充分运用“智改数转”向“专精特新”智能发展转变,锻造都市工业创新“增长极”。成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6家,独角兽企业2家,瞪羚企业3家。园区企业智库智能公司的200多类元器件、70多道生产工序均由一体化智能自动化设备完成,是国内领先的智能仓库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销售额已占全国市场的10%,正在跻身“头部企业”地位。二是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园区内问题企业、闲置资产处置,提升存量闲置资产转化效益,力促园区资源得到集约高效利用,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近年来有效盘活42万平方米的低效楼宇和36.5万平方米的低效厂房,利用闲置低效资源精心打造9号工坊都市工业园及新天时工业园。三是激发创新发展“源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打造“园中园”产业集群,集聚创新发展源动力。重点打造以十四所为依托的电子信息制造、软件信息服务、人工智能、高端智能制造产业,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园;依托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现有产业基础,建设轨道交通产业园;强化产业载体建设,全力打造双创产业园、雨运大厦、青年路产业社区、君融科技大厦等产业聚聚载体,推动产业集群建设。

3、赋能板块禀赋价值,厚植区域发展优势。一是以生态优势赋能。以秦淮新河景观带、三桥湿地公园等与长江滨江风光带纵横衔接,打造最美滨江风貌;深入践行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启动入江口生态景观提升工程,以景观小品、步行栈道、节点广场打造近一公里的江豚广场岸线,变旧日货物码头为最佳观江平台;做好5公里长江岸线的“绿色文章”,人居森林板块整体绿化覆盖率近50%;着力打造江岸城市景观,连通江豚广场和鱼嘴公园的秦淮新河人行桥项目由国际设计大师规划设计,拟打造一座全新的南京“网红桥”,建成后步行5分钟可直达河西。二是以交通优势赋能。高标准标准拓展新的城市中心,轴线正不断南延。全力打造板块片区通往河西的快速路,龙藏大道东侧片区建设已全面铺开,11条道路建设加快建设,已基本实现全面贯通;已建成和即将建设的地铁S3号线、地铁7号线、9号线二期、S2号线等密集的轨道交通枢纽和高效的城市路网实现无缝对接,可快速通达河西、市区、南京南站、江北新区及安徽外省,园区已进入新一轮板块价值重估。三是以绿色优势赋能。积极构建生态空间结构和内涵,推进创建生态美好家园、生态绿色产业,倡导园区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空间生态,以点、线、面结合,在园区各主次干道构造道路绿化立体网络,以绿化、彩化、香化结合,在锦华新城、金叶花园、石林大公园等住宅区域大力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工作,打造特色绿色宜居小区;优化产业生态,大力实施“蓝天白云”工程,积极引导企业推进节能环保建设,辖区企业南京华润热电近年来筹资近亿元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已通过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进行的CEMS比对测试和验收监测,极大地改善了开发区生态环境,形成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优化环境生态,加快推进园区生态环境整治,着力提升三桥湿地公园管养品质,推进水环境治理,高标准实施岸坡覆绿、水体生态修复,力争实现全部消除劣V类水体目标。

4、坚持强基固本,纵深推进党管治区。一是深化从严治党。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以更高标准强化政治引领,以更大力度深化队伍建设,以更实举措夯牢基层基础。完善制度机制,提高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水平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整体功能;强化学习教育,紧扣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部署新要求,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在工作节奏上把握时机、立说立行、雷厉风行,只争朝夕抢时间,争分夺秒提效率,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二是坚持精准施策。注重改革创新,着力破解难题,实现党建工作动态延伸和全面覆盖;强化使命担当,提高凝聚力,压紧压实责任,要以更高的标准、更宽的视野谋划党建工作,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融入工作,按照全面从严治党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要求,做到思想从严、纪律从严、作风从严;从严从实抓队伍建设、督考问责,扎实推进党建工作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围绕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培养干部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励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健全完善正向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容错纠错机制,营造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浓厚氛围;强调严管厚爱,旗帜鲜明支持担当作为干部的干事创业;灵活选人用人机制,加大园区KPI绩效考核力度,不断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在经济主战场和急难险重任务中锻造一支风气正、素质高、能力强、能战斗的经开区发展团队,为经开区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提供政治组织保障。

5、构建民生幸福网络,推动区域共同富裕。一是兜牢底线民生保障网。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坚持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求突破;以稳岗、就业为目标,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园区各类群体就业;以扶弱济贫为宗旨,关心关爱园区低收入群体、孤寡老人、残疾人、困境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生活;扎实推进基层治理“精网微格”,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筑牢普惠民生安全网。探索共同富裕实践路径,统筹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等经济建设步伐,做大财富蛋糕,以拆迁安置、就业安置、帮扶弱势群体、公益慈善等分好蛋糕,拓展居民增收渠道。实施精准救助,将一期养老年龄段拆迁居民生活补助标准上调至580元/月,对达到养老年龄段土地已征收未进保人员每月发放生活补贴400元。三是打造品质民生幸福网。深化社会服务,坚持大力改善民生福祉,加快实现区域管理“全域化”、群众办事“就近化”、群众诉求“家门口”解决,在创造园区群众高品质生活上求突破。围绕群众普遍关注的住房、教育、医疗、文体等领域,优化布局、合理配置、补足短板,构建更加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以高品质生活元素供给,建成本地居民近悦、各方人才远来的幸福美好家园。针对辖区群众看病难问题,已建成集优质配套资源和人才资源于一体的开发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打造15分钟医保服务圈;以锦华新城社区为试点,启动数字社区打造;深入实施优质教育发展,扎实推进教联体建设,已引进琅琊路小学、市一中分校等品质一流的中小学校;着力打造生态最美环境,已建成三桥湿地公园和江豚广场,为辖区群众美好幸福生活赋能添彩,力促建成群众认可的幸福新滨江。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