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省产研院集萃研究生:挖人才科研潜质,解产业实际问题

   2023-03-07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p><!--ZJE
76
核心提示:近日,位于苏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集萃学院宣布,每年继续招收约200名硕士和博士集萃研究生。作为国内首家集

近日,位于苏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集萃学院宣布,每年继续招收约200名硕士和博士集萃研究生。作为国内首家集萃学院,旨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和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尝试推进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与高校院所共同实施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培养面向产业、面向未来的集萃研究生资源,给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带来一些变化!” 江苏产研院院长刘庆说。

创新培养模式,搭起校企“联姻”桥

既能降低血糖、又能减轻体重……不久前,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制剂(卓越工程师)专业硕士研究生朱家齐成功开发出一种全新的三重激动剂药物——VS-S103冻干制剂。自2020年11月参加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以来,朱家齐就在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展课题研究。刚毕业的他从临床需求出发,利用企业出众的实验平台,高效率成功开发出该药物,为广大糖尿病并发肥胖患者带来了福音。

朱家齐所读的研究生属于校企联合培养项目,起源要追溯到2014年。当时,江苏产研院成立并建立了专业研究所,旨在与国内大学及科研机构加强联系、交流合作。建立之初,一个问题摆在江苏产研院眼前:很多企业希望高校帮助他们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人才需求,而高校毕业生由于培养体系与评价机制的原因,实践能力和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校是创新的源泉,但企业创新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之间,又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江苏产研院副院长郜军坦言。面对这种现状,江苏产研院想要为高校和企业搭建起一座“桥梁”。

2019年,江苏产研院在省教育厅支持下,启动与国内高校开展产教融合联合培养集萃研究生工作。截至目前,江苏产研院与国内70余家知名高校开展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以产业真需求、技术真难题作为培养课题,坚持“项目制”“多平台”“双导师”“全过程”的培养机制,共联合培养集萃研究生5000余名,既解决了产业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又促进了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研究生招生名额逐年增长,但高校未必有足够多的设施、课题可以提供;而且高校教师大多在毕业时直接留在校园,鲜有实际产业工作经历,很难了解产业界的实际问题。”刘庆坦言,校内校外“双导师”、理论实践“双平台”,或许可以为新工科研究生培养踏出一条新路。

以江苏产研院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凝练而成的“新型研发机构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任务入选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2021年度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清单。

挖掘科研潜质,院企联培解决“真问题”

“结合个人兴趣与国家科技发展趋势,我希望研究方向更贴近产业前沿。”2022年毕业季,张文起放弃了两个保研offer,选择进入集萃学院的低碳电力与能源技术硕士专业学习。他在企业进行芯片设计相关的硕士课题研究时,产业导师委派了几位资深工程师手把手指导,校内导师则从学术角度给予专业指导。“课题即将收尾时,我发现这个项目还有不少感兴趣的点,它激发了我的科研兴趣与科研潜质。”张文起表示,自己打算继续在西浦-集萃学院读博深造。

另一位西浦-集萃学院研究生宋宁非回忆,他被西浦-集萃硕士项目的产业实践导向联合培养模式吸引,最终在国外高校与西浦的研究生offer中选择了后者。“我的课题研究需要大量使用雷达来采集道路上人车信息。集萃深度感知所作为国内该领域的顶尖研发机构,拥有大量先进实验设备,提供了丰富的对比数据。”宋宁非表示,自己接触了雷达的性能对比、应用场景、研究前景等专业知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科研动机也更加强烈。“当我能为产业实际发展做出一点贡献,就非常有成就感。”宋宁非笑着说。

刘庆坦言,以往的许多校企联培往往是短期实践,容易“空对空”。确定研究课题,就是避免“空对空”的重要一步。“培养不能只是派学生去企业转一圈就完事,要把产业真需求、技术真难题凝练为研究生培养课题,坚持以‘项目制’培养方式为主要特点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 “我们会在企业和高校之间搭桥。向企业征集需求,帮企业把需求上升到课题高度,再帮企业和相关高校对接。”刘庆说。

郜军表示,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联合打造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成长和发展体系和生态,才能挖掘出人才的科研潜质,有效避免“空对空”。

探路开山,打造联培新模式

2022年9月,江苏产研院与西交利物浦大学签署新的全面合作协议,共建长三角创新示范基地。双方将合作共建集萃校企联合培养本科教改实验班,从高考阶段开始招生,在校期间采用校内学习和企业实习每四个月轮换一次的全新培养模式,并探索实施本硕或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许多高校也已将集萃研究生纳入招生计划中。郜军表示,目前,体系内已有120余家研发载体与合作企业参与联培,累计联合培养研究生总数约5400人次。

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现阶段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自2019年开始推进,其间不乏困难曲折。郜军回忆,一开始高校会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的西部高校担心人才流失;而部分企业也没认识到联合培养对自身的作用,虽有迫切需求却感觉人才难觅。

对此,江苏产研院制定并修订《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服务办法》,明确培养流程及各方职责,设立集萃研究生奖学金;配备校外辅导员,做好集萃研究生在联培期间的人身安全等保障措施;探索支持校企院所联合创新项目;提出覆盖各方的引导激励机制等。

教育部也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工程教育。刘庆认为,对专业硕士的评价,应更加重视解决产业课题的能力和水平,而不是单看论文产出;高校工科教师,也应多一些工程实践的经验。“不能重文章、轻实战,我们的产业升级需要卓越工程师人才。”刘庆强调。

集萃研究生培养模式由江苏首创,全国独有。“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江苏产研院也在积极参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推动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的畅通流动,这也将为集萃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探索带来更多可能。”刘庆表示,未来,平台将“量质并进”推动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提升培养质量,积极扩大集萃研究生的数量规模。在此基础上,加大力度推动建设一批集萃学院。郜军期待,通过3至5年的努力,平台能够打造一所为江苏、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产业创新型的集萃大学。

来源: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