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马鞍山市“五位一体”提升科技创新能级

   2023-04-02
70
核心提示:一是突出“前沿引领”,在创新平台建设上有新提升。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中钢矿院联合中南大学等高校

一是突出“前沿引领”,在创新平台建设上有新提升。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中钢矿院联合中南大学等高校院所,谋划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全力争取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推动宝武马钢、中钢矿院等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单位对标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标准,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平台。2022年以来,全市新增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30个,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总数超200个。推进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积极推动中国科大、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院所与本地企业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深度挖掘现有新型研发机构潜力,重点推动马鞍山南大高新技术研究院、中科(马鞍山)新材料科创园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持续优化提升能力和水平。推进高质量企业研发平台建设。以规上工业企业“两清零”行动为抓手,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研发平台,加速推进企业研发平台建设管理,积极申报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技计划项目。2022年以来,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44.6%,居全省第一。

二是突出“高质高量”,在创新主体培育上有新进展。  以“双倍增”行动为引领,着力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完善高企培育服务体系。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切实做好高企申报推荐。截至2023年2月,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872户。加快科技型企业阶梯培育。完善“高技术、高成长”的“双高”培育企业服务机制,组织常态化企业服务,全力解决企业培育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市县联动机制和“一对一”服务模式,做好政策解读、申报辅导、材料审核等全流程服务,确保2023年全市研发投入增长10%以上。

三是突出“试点示范”,在创新品牌打造上有新作为。深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进一步完善创新券通用通兑实施机制,扩大创新券使用范围,优化兑付流程。截至2023年2月底,全市已有28家企业30个项目获得创新券抵扣385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千万元。推动本地高校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推动安徽工业大学参与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已有7项重大科技成果完成赋权改革,年技术合同交易额首次突破2亿元。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工作,全力打造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全市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48.2件。

四是突出“高精尖缺”,在创新人才引育上有新举措。   优化政策环境引才。出台“研发飞地”专项政策,支持企业在沪苏浙等发达地区就地引才。全市已建成企业研发飞地18个,招引各类高层次人才近百人。完善孵化体系留才。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条。2022年,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累计在孵企业突破700家,带动就业9000余人。实施科研项目聚才。依托省科技计划项目、人才团队、国际合作等项目,壮大高层次人才规模。2022年,全市各类科技项目引育高层次科技人才200余人。

五是突出“共融共享”,在创新开放合作上有新成效。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共享共用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深化政产学研合作。组织长三角区域高校院所精准对接,广泛开展校地、校企合作。2022年以来,成功主办第二届南京都市圈创新合作大会,签约合作项目24项。校地合作取得新进展,与中国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签订市校合作协议。推进创新资源共享。加强与区域创新要素平台对接合作。2022年以来,与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建的市智慧环境知识服务平台上线运行,与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合作运行的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马鞍山专窗资源日趋丰富,累计发布长三角地区人才、服务机构、研发设备等创新资源8000余项。强化区域协同攻关。支持本市企业联合长三角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共同开展科研攻关。2022年以来,先后组织企业与长三角创新主体合作实施省科技计划项目8项,其他各类在研项目100余项。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