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商洛镇安: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2023-03-02 商洛市科技局
72
核心提示:“不仅产量增加了,而且品质也大幅提升,带动价格也涨了不少。”谈起这些年科学种植带来的收益,商洛市镇安

“不仅产量增加了,而且品质也大幅提升,带动价格也涨了不少。”谈起这些年科学种植带来的收益,商洛市镇安县永乐街道太平村草莓种植户刘志喜眉开眼笑,“科技种植好比为农田增产增效注入了活力,如今不仅大家的收入翻了番,而且种植的信心也空前高涨。”

感受科技赋能产业增收的不仅仅刘志喜一人。2022年,镇安县依靠科技赋能,围绕打造一二三产六组“五朵金花”,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6亿元、增长4.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均位居商洛市前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让农民从“输血”变“造血”,推动科技与乡村振兴的全方位融合?2022年,镇安立足县情实际,聚焦“五大振兴”,坚持科技兴农,创新推行“四个三”工作机制,促进科学技术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绘就了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被授予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被评为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县。

统筹“三方力量”,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商洛镇安地处秦岭南麓,山大沟多,耕地少,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针对基层科协组织不强、科技人才不足等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先后出台《促进乡村振兴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十条措施》《科技特派团管理服务办法》等制度,坚持“三个统筹”扩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把科技触角延伸到基层农业生产一线。

统筹科协组织力量。建立以同级党委领导、上级科协指导的体制机制,健全县镇村三级科协机构,构建了以县级科协为重点、镇(街道)科协为纽带、村(社区)科普协会为延伸、企业科协和专业技术协会为补充的组织体系。目前,全县科协组织达到204个,其中,县级科协1个、镇(街道)科协15个、村(社区)科普协会156个、企业科协12个、专业技术协会20个,实现了“三农”领域科协组织全覆盖。

统筹专家团队力量。聚合“组团式”帮扶、科技特派员、产业专家顾问团、专家工作站等方面科技人才151人驻点兴农、入企兴业,其中,国家选派3个帮扶团专家35人,省市县选派科技特派员57人,组建产业专家顾问团10个39人,建设专家工作站5个20人,重点围绕产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开展“一对一”帮扶、“点对点”服务。

统筹专业技术力量。坚持党委领导、行业管理、公开竞争、择优聘任,优化农业、林业、水利、教育、医疗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岗位结构比例,加大培养选聘力度,全县聘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97人,占干部职工总数的60.9%。

据了解,镇安县农林水领域高级职称岗位设置比例由2018年的15%提高至30%,人员由52人增加至110人,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融合“三种方式”,精准乡村产业服务

面对面交流经验,手把手传授技能……在商洛镇安,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养殖圈舍、蔬菜大棚、农家小院,处处活跃着农技特派员的身影。他们播撒科技星火,普及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让广大群众走上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结对式”帮带培养。以国家科技特派团和省市县科技特派员为帮带主体,实行“国家科技特派团+县级农技专家+乡土技术人才”帮带模式,67名科技专家与21家科技型企业、62家专业合作社、41个乡村振兴重点村结成帮扶对子,通过专题讲座、现场讲解、示范服务、带动参与等方式,重点开展茶叶、板栗、核桃、魔芋、食用菌、中药材、畜牧养殖等产业科技服务、技能培训,培养本土农业科技人才167人。

“靶向式”精准指导。坚持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推行“科技力量+行业部门+龙头企业+产业基地”服务模式,加强与科技特派团和科技特派员的供需对接,形成栽培技术、科学管理、储藏保鲜、精深加工等37项技术服务目录,通过点对点、面对面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技术指导536场次、技术培训2566人次,引进新品种16个,推广新技术18项,解决技术难题132个。

“点菜式”技术攻关。围绕良种选育、产品研发、链条延伸等瓶颈难题,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加快成果转化落地,与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成立魔芋、板栗、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研发中心8个,研发生产魔鑫王、甘栗仁、香菇酱等新产品152种,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国家。

据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镇安科技特派团板栗产业组组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镇安板栗试验站首席专家何佳林介绍,镇安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立的省级板栗试验示范站、板栗溯源体系和板栗GAP示范基地,研发“板栗花驱蚊花露水”等产品,培育13个板栗新品种,选育镇安一号、金真栗、金真晚栗3个板栗良种,建成良种示范基地10万亩,亩均增产50公斤、增收400元,有效攻克板栗高效生产及优良品种栽培等技术难题。

搭建“三个平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近年来,镇安县搭建“三个平台”,大力宣传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让群众掌握谋生技能,找到致富的“金钥匙”。

搭建科普教育平台。充分利用旅游景区、生态公园、科技企业、中小学校、科技场馆等优势资源,采取以奖代补、共建共享的方式,先后建成5个国省市县科普(技)馆、2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8个县级科普教育基地、20所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常态化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年均科普受众达到10万人以上。同时,盘活用好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科普教育基地“两中心一基地”,通过“党建+科普”,推动主题党日与科普教育融合互促,构建了“党建带科普、科普促党建”的新格局。

搭建科普宣传平台。坚持线上线下“双线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社区“五进协同”,扎实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日、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等品牌活动,建设科普画廊60处、科普宣传栏586个,“科普镇安”微信公众号推送科普信息1万多条,2012名科技志愿者、1499名科普中国信息员常年活跃在科普宣传一线,构建了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众参与的“大科普”宣传体系。

搭建科普培训平台。重点开设“三个课堂”,提升科技培训实效。充分利用职教中心、农科教中心、就业培训中心等平台开设“室内课堂”,培训农业技术骨干5200人、高素质职业农民855人;充分运用科普示范基地、科技小院、产业基地等平台开设“流动课堂”,培训实用技术人才7170人;充分运用“爱镇安”“镇安手机台”“科普镇安”APP、科技志愿者微信公众号、科普e站等平台开设“线上课堂”,受众达到20万人次。

西北农林大学教授时春喜在中国•镇安县兰花产业园科普示范基地看到兰花知识宣传海报随处可见,科普氛围十分浓厚,高兴地为镇安点赞。“你们这样做,路子对了。用科普提高群众的科学素质,让群众科学养殖、科学种植,真正送去了致富经。”

强化“三项保障”,推动工作常态长效

为了推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常态化长效化,镇安着力强化经费保障、服务保障、组织保障,持续加油蓄能释放科技活力。

强化经费保障。县级财政每年预算专项经费200万元,其中科普专项经费50万元,板栗、茶叶、食用菌三个专家站工作经费60万元,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工作经费90万元。同时,申报争取产业成果转化、乡村振兴科技专项等项目资金300万元,有力保障了科技服务工作需要。

强化服务保障。出台《关爱关怀援派干部人才三项机制》,全方位保障援派科技人才办公、食宿、出行需要,解决常驻援派人才住房25套,协调3个专家工作站办公、实验场所600平方米,去年“双节”开展慰问2轮70人次,7名省外科技特派员在镇安开展工作均达50天以上,19名省内科技特派员均达100天以上。

强化组织保障。将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深入开展科普示范活动,累计创建科普示范镇5个、示范村(社区)18个、示范家庭150户,去年表彰科普先进集体30个、先进个人30名,有效激发了全民参与科普工作热情。

据镇安县科协负责人介绍,围绕“组团式”帮扶工作,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县委专职副书记任党委书记的临时党委,建立一个援派帮扶团队、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一个牵头部门联络、一支本土专家配合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实行一周一沟通、半月一报告、一月一碰头、一季一召集,有力推动“组团式”帮扶走深走实

2月27日至28日,陕西省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活动在镇安举行,镇安县委书记冯朝勇在交流发言中表示,通过推行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四个三”工作机制,探索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和科技创新供给的新路径,初步实现了科技兴农人才由“少”到“多”,技术指导服务由“点”到“面”、创新成果转化由“虚”到“实”,全民科学意识由“弱”到“强”“四个转变”,形成了“人人享科普、科普惠人人”的浓厚氛围。

科技赋能风帆劲,乡村振兴正当时。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扮靓了镇安的每一个乡村,书写出最动人的乡村故事。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