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密植高产’先进技术,我们创造了东北春玉米主产区万亩大面积单产新纪录。”通辽市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马忠臣自豪地说。
李少昆研究员查看玉米成熟情况
“密植高产”种植技术,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团队研发的玉米密植滴灌高产技术,该技术在通辽市2022年示范推广超过100万亩,辐射带动200多万亩。今年,该研发团队依托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与中国农科院共建的中国农科院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在乌拉特中旗、巴林左旗开展集成示范,全区年内将建立300万亩示范田,达到亩均增产150斤以上。
这是京蒙科技协作不断深化产出的又一成果。京蒙科技协作源远流长,自双方开展区域协作以来,北京市充分发挥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优势,在科技领域与内蒙古深度合作,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北京市已成为内蒙古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外部技术成果策源地。近3年来,京蒙合作科技项目294项、引进技术298项,共建创新平台73个,共享高层次专家500余人,通过京蒙合作引进技术成果的数量、交易金额均居自治区外来技术交易首位。
开展新一轮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2月,内蒙古与北京签署“京蒙协作 政协助力”框架协议,加强优势互补、全面深化科技合作,共同推动京蒙协作“科技创新倍增计划”组织实施。
“目前公司正积极推动传统重卡产业向新能源重卡转型,需要引进大量高端技术人才来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在京蒙高科大厦举办的京蒙科技合作人才交流对接会上,北奔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期望借助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深度对接北京的人才、技术等各类资源,引进高端人才和先进适用技术,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作为推动京蒙科技协作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不断推动京蒙之间科技资源信息互通以及推动人才、成果供需对接,深化两地科技协作。近期,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有的放矢,开展人才交流、科技合作项目、企业需求等一系列精准对接活动,推进京蒙协作“科技创新倍增计划”。
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负责人表示,利用孵化器及内蒙古科创中心(北京)在研发、孵化、转化、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核心职能,按照“内蒙古所需、北京所能、内蒙古所盼、北京所有”的原则,深挖载体优势,探索成果转化项目全周期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孵化服务能级,促进更多更好的科技合作项目落地生根,让科技成为推动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兴安盟企业与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科技合作项目线上签约
今年,巴彦淖尔农高区与中国农大共建的肉羊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成立、兴安盟企业与中国农科院加工所线上签约10项科技合作项目、国家乳业技术中心与北京工商大学就建设联合实验室事宜达成共识、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生物质秸秆利用方向拟共建研发平台、京蒙双方共同推动在内蒙古建立算力中心......随着京蒙协作不断走向深入,越来越多的创新动能正在向内蒙古涌动、集聚。
自治区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爽表示,对标“五大任务”,聚焦自治区8大产业集群和16条重点产业链,自治区科技厅将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深入实施京蒙协作“科技创新倍增计划”,有效整合优势资源,拓宽京蒙双方合作渠道,完善创新合作机制,在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升级、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科技人才智力引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有效布局、精准发力,借力京蒙协作,谱写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