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沙经开区将举行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暨“五好”园区建设推进大会。会上,将发布2023年惠企政策,集中兑现2022年“政策红利”,表彰一批在亩均效益、科技创新、项目建设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
图片来源:长沙经开区官网
这是长沙经开区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国各地都在奋力“拼经济”,企业都在全力“抢订单”的背景下,向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吹响的跃进号角。
智改数转
挺进制造业高端
经济学理论普遍认为,制造业是技术进步的基本源泉,也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历史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腾飞,无一不与制造业息息相关。
眼下,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加速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长沙经开区而言,这既是一个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挑战,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
“园区高质量,产业高端化。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长沙经开区瞄准了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这是历史的必然。”长沙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庆红说。
制造如何迈向高端?现实与目标之间却并非线性发展的一蹴而就。
在长沙经开区,三一重工18号厂房是世界经济论坛认证的“灯塔工厂”,这里代表着全球智能制造的最高水平。在进入厂房的展厅里,参观者总是会在“要么翻身、要么翻船”的标语前驻足。
技术飞速变革的时代,这句话包含着深深的忧患意识。三一重工董事长向文波说,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叠加第三次能源革命的“超级技术窗口期”,企业抱定“要么翻身、要么翻船”的决心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对长沙经开区来说,这同样是必须跨过的坎。区域竞争你追我赶、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的关口,数字化、智能化是“热点”“风口”,也是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聚焦智改数转,赋能先进制造业,这是长沙经开区的先行之路。
近年来,长沙经开区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重点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机制,通过建设湖南省“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和湖南省区块链产业园,全力探索数字赋能转型的星沙模式。
由中国信通院与长沙经开区合作的湖南省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针对企业“不敢转、不会转、资源少”的共性问题,给出“真金白银”,通过政策、平台、服务商生态联动,为企业量身定制智能化转型方案,降低了5G、AI、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企业快速落地的成本。
如今,在三一的18号厂房,10万平方米的车间,宽敞、明亮,走在总装线的参观通道上,两旁的工人正对自动传送带上的一辆辆泵车进行组装。现场工人减少了60%,一台中小型泵车只需2名工人组装,大型泵车只需4至5人。三一创始人梁稳根提出了新的“333”目标:实现从1400亿元到3000亿元的销售额增长,并将产业工人从26000名减到3000名,将工程师从3000名提升到30000名。三一正通过数字化转型酝酿一场新的制造革命。
引领的根本在于创新,2021年9月,长沙经开区在全国率先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应用“揭榜挂帅”机制,给予揭榜单位最高800万元支持。目前,长沙经开区已明确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5G全连接工厂、工业元宇宙等新技术领域成为企业的“创新合伙人”,促进5G、AI、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园区快速落地应用。
在园区企业树根格致的“根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接入设备总数近100万台,平台搭载的工业应用累计超过5400个,实现协同的工业软件数量超过600个,已形成20余个产业链、产业集群平台。基于该平台,树根格致还开发了ROOTCHAIN工业区块链平台,平台可提供工程机械零部件溯源、供应商物流可视化、物流车辆智能监控等项目,并成功服务开元仪器、顶立科技、磐吉奥等园区产业链相关企业。
数字化驱动的智能制造让生产标准与质量更稳定。依托自主研发的系统,三一重工印尼“灯塔工厂”与国内的三一全球生产管控中心进行实时数据互联,可以远程协作生产,并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智能制造标准复制到海外,提升当地的工业制造水平。
截至目前,长沙经开区共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相关)示范企业(含平台、工程、项目、竞赛)国家级?41个、省级224个、市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191家,其中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省级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6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2家、省级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42家,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此外园区还获评工信部首批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基地(全省仅两家),工信部第二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试点示范单位,博世长沙、三一18号厂房入选全省仅有的两家世界级“灯塔工厂”,各级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产值贡献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85%以上。
聚焦亩均效益
集约化发展制造业
聚焦亩均效益 集约化发展制造业
制造业发展需要物理空间,但随着产业项目增多,且日益发展壮大,空间受限、土地要素趋紧等又往往成为限制制造业再发展的难题。
制造业“下半场”怎么打?
为何不盘活低效用地,通过高强度、集约化开发,释放更多产业发展空间?
改革再出发,从追求规模向效益转变,长沙经开区探索出了一条“亩均论英雄”的新路径。
2022年3月,长沙经开区召开了亩均效益提升动员大会,出台了《关于推进“两区”亩均效益改革试点工作三年行动方案》《关于提高“两区”亩均效益盘活低效产业用地的实施办法》,为开展亩均效益改革试点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和实施路径,大力推进小微园区建设,高质量推进“腾笼换鸟”“二次开发”。
一年多来,小微园区建设在经开区初具雏形,并焕发出勃勃生机。
中电智造园是长沙经开区首个小微园区建设项目,将打造成以智能制造为主导产业、以数字经济为支撑的高端产业综合体。项目原地块被之前的企业闲置数年,在小微园区建设浪潮下,仅用一年时间,就从破败的厂区,建成了高质量的产业空间,即将承载6亿元的年产值和3500万以上的年税收。
“截至目前,项目砌体抹灰已基本完成,多层外架已基本拆除,主要在施工外立面幕墙、供电、消防及室外园林景观等配套工程。”长沙中电光谷智能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工程总监方彪说,“预计项目三季度现场大面施工完成,四季度达到交付条件。”
一年时间,荒地变项目,如此快的建设速度,离不开长沙经开区小微园区政策的支持。
园区在全省率先出台《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小微园区建设提高亩均效益的实施办法》后,针对一些企业存在资金不足、愿望不强的客观现实,园区陆续推出了报建零收费、降低自持比例、运营补贴、亩均效益奖励等激励举措。同时,对利用持有的低效工业用地转型建设小微园区的企业土地价款不增收、报建实行“零收费”,可扩大研发用房比例、准予产权分割,并且有亩均税收奖励、园区运营奖补,还可引进有资金、有经验的运营商合作开发。
湘联科技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行业龙头,主营业务包括智能遮阳、高性能门窗幕墙、物业管理等。依靠“腾笼换鸟”政策支持,湘联科技对原有土地待开发部分进行改扩建,建设湘联科技建筑节能产业小微工业园,打造建筑节能全产业链。目前,项目正在办理项目报建手续,开工建设在即。
“我们是从事于建筑节能方面的产业,所以我们的招商是围绕建筑节能上下游产业链招商,目前为止,已经引进企业19家。达产后,每年新增产值4亿元,每年的税收达4000万。”湖南湘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为军说道。
如何让“工业上楼”实现“上下游就是上下楼”?公司负责人介绍,在企业成长方面,除了围绕建筑节能上下游产业链招引企业外,湘联科技还将借助20多年的平台资源,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为企业赋能,减少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拓市场、拿订单,此外,园区内企业相互配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一栋楼抱团发展。
陈为军表示,“长沙经开区不光对园区运营方有补贴,对每一家入驻企业也有全方位政策支持,让他们能快速成长。小微企业最大的顾虑就是没有订单,现在有湘联股份来给他拉订单。此外,我们会研究市场,一起打造国内国外市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细分领域有特点。”
此外,长沙经开区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行先进制造业极简审批与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为项目开工节省3个月时间,也为园区盘活存量用地、提升亩均效益抢得了先机。
借力自贸动能
改革开放纵深化
潮涌湘江,创新者强。
前几天,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长沙经开区牵头探索的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市场化推进模式,作为湖南自贸试验区唯一一项自贸改革成果入选全国第七批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
骄人成绩的取得,还要从两年多前说起。
2020年9月,湖南自贸试验区获批,长沙经开区成为长沙片区核心区块,自此迈入“两区”叠加时代。
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是设立自贸试验区的初衷,也是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职责使命。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继续扩大开放”的嘱托,长沙经开区借力自贸东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加快推进工程机械二手设备出口等改革创新试点,加快培育发展外向型产业,加快建设三一科学城、国际人才港、国际金融港等一批重大功能性平台,建设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高地。
两年多来,长沙经开区紧紧围绕“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定位,主动担当作为,成为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重要载体和先行示范。
探索形成了20余项契合国家战略、体现湖南特色的创新案例和改革经验。4项案例入选《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1》,9项成果入选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首批省级制度创新成果。
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人才、科技、产业、行政审批、金融、数字经济、外贸、总部经济等一揽子政策,形成“惠企政策措施100条”,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以“项目合伙人”姿态,聚焦重大功能性平台建设,创新推进“一城两港三中心”重大功能性平台建设,产业生态不断完善。
“产品研发好几年,不到1个月就被模仿,过去,这种案件维权成本很高。”园区一家高科技企业深有感触。去年,一名员工离职带走了公司新技术并应用于了同业公司。
不过由于公司加入了设立在长沙经开区的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打造的数字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相关证据与资料通过“区块链+隐私计算”技术,进行了存证,法院因此采用其作为证据,为公司维护了权益。该案也成为长沙县人民法院审结的湖南省首例侵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商业秘密犯罪案件。
“将存证的商业秘密与平台生成的《数字知识产权证书》进行验证,如果匹配,将披露出商业秘密所有者与区块链存证时间。由于区块链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可以得到保障,化解了商业秘密认定难题,为司法实践中举证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技术的可行路径。”长沙经开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局长宋登红说道。此外,长沙经开区区块还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让“知产”变“资产”,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目前平台已经在长沙、益阳、岳阳、衡阳等9个市州复制推广,注册使用企业309家,存证数量达到140万件,数字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力已初步显现。
一系列的改革也带来硕果累累。去年,长沙经开区先后获评内陆地区改革开放先进园区、首批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
改革开放的深化最直接的效果是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信心,在争当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的“先行者”的道路上,长沙经开区结合实际,主动作为,紧扣盘活要素资源、统筹抓好存量增量、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大力复制推广“自贸通”综合金融服务。2022年以来,通过精准对接银企融资需求、提高融资便利性、融资增信、融资贴息、免融资担保费、过桥转贷利率优惠、开通风险补偿基金服务绿色通道、产品定向研发、综合金融咨询、资本市场业务培训等多种举措,区块让企业真正享受到了自贸红利。
积极完成省“放管服”改革,“揭榜竞优”先进制造业极简审批任务。长沙经开区出台《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行先进制造业极简审批优化服务若干措施》,瞄准先进制造业,全周期推进极简审批、全链条服务、全要素保障,助力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
“下阶段,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好李强总理来湘考察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紧紧围绕‘两基地、两标杆’和率先建成5000亿国家级园区目标,全力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建设‘五好’园区。”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长沙县委书记付旭明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