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常熟校城相融彰显福地魅力 “名城名校”战略破题成势

   2023-04-04 常熟市科技局
53
核心提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专章阐述、一体部署。今年苏州的开年第一会,明确了“全力支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专章阐述、一体部署。今年苏州的开年第一会,明确了“全力支持高校发展”是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的关键路径。

两年多来,常熟市与常熟理工学院校地融合发展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和双方职能部门共同努力下,本着“常熟急需、产业引领、重点突出、协同推进”原则,通过设立“12+N”专项,推进常熟9个部门板块、学校6个学院、企业40余家,融合共建26个项目,使融合发展破题成势,“名城名校”效应进一步放大。2021年2月5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拉开了“名城名校”战略实施的序幕,开启了校地融合发展的新篇章。2022年1月18日,召开“名城名校”融合共建产业创新集群推进会,聚焦校地双方实际需求,共同探索应用研究与孵化落地、应用人才精准培养、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有效路径。

聚焦人才培养

打造产教协同育人新模式

根据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力新能、英特模等单位需求,开展定制课程设计;与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开展氢能产业人才发展示范项目,培育先进产业人才;与大连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展“校园常熟日”系列活动助力毕业生留常,毕业生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汽车等重点产业就业比超过60%,为常熟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事业输送“新鲜血液”。

聚力平台载体建设

激发产创融合发展新动能

全面以国家“长三角工业数字化赋能中心”建设为统领,引领“学校+企业”的联合创新机制,打造对外赋能平台提高服务能级,完成声学产教融合工程中心、氢能创新研究院、智能网联研究院、常熟服装产业研究院建设,为企业解决产品研发及工艺难点34项,每年服务企业600多家。

赋能企业建设产业创新平台,共建声学专利技术和声学软件仿真实验室、电声现代技术实验室、智能座舱技术学院、中服共建纺织工业(常熟)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与龙腾特钢、江苏常铝、新华盛等近10多家地方企业建设联合创新中心,两年间撬动全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2.5亿元。

加快产业创新发展

打造产才同频共振新格局

数字赋能产业发展。发挥“汇科创”平台作用,建立面向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的技术需求库,整合学校650余名博士资源,通过组建“博士团队”提升承接服务交叉学科项目的能力,以200余个理工科博士为核心力量组建了30个“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三跨”团队,实现科研、教学、实习工作的集约化。

两年来“博士团队”完成校企合作项目超过400项,到账合同金额超7000万元,组建的汽车检测系统博士团队、特殊钢冶金博士团队已经进驻龙腾特钢及英特模,助力产生的经济效益近5000万元。

推进校城人文融合

打造文化智库相融新交汇

通过联合承办文庙祭孔大典、“言子与江南文化”学术研讨会和共创《南方夫子》等系列活动,提升常熟文化品牌影响力,促进常熟文化传承发展。

围绕常熟基层治理、江南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市域一体化等领域,筹建了“科技创新智库基地”“琴川智库”“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等一批新型智库,开展大量人文社科项目研究,近两年共有47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获江苏省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经过两年的高效推进,校地双方将充分落实“四敢”要求,全面形成合而为一的融合发展态势,全面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更高品质“江南福地”,注入“名城名校”强劲合力。

来源:常熟市科技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