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最美约定!内蒙古与中国工程院开启新一轮院区合作

   2023-04-20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
108
核心提示: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内蒙古迎来最美的季节,也迎来了院区合作再深化的最美约定。4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人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内蒙古迎来最美的季节,也迎来了院区合作再深化的最美约定。4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工程院正式签署《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中国工程院合作协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中国工程院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内蒙古研究院协议》,共同开启院区合作、共赢发展新篇章。

深化院区合作是院区双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强化东西部协作,推动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内蒙古全力推进五大任务见行见效,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抓手,加快深化“科技兴蒙”行动,不断提升科技支撑力。

去年以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黄志强,自治区副主席包献华,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科技厅厅长孙俊青曾多次率队拜访工程院,就双方开展新一轮战略合作,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内蒙古研究院达成共识。随后经过多轮沟通对接,形成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中国工程院合作协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中国工程院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内蒙古研究院协议》。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深化院区战略合作,持续强化院区战略对接、政策协同、资源集聚,开展更有力、更务实的科技合作,共同打造院区合作新典范。

自治区科技厅科技合作处处长史广旭表示,多年来,自治区与工程院开展密切深入的科技合作,通过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合作,为自治区创新发展提供了工程科技支撑和人才智力支持。下一步,双方将不断深化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推动内蒙古科学决策水平提升,促进产业跨越发展,为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从2009年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再到如今开展新一轮院区合作协议,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内蒙古研究院,双方已偕行共进十四载。工程院作为“4+8+N”合作主体之一,在以“科技兴蒙”为统领的创新发展总基调下,深入参与内蒙古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核心技术攻关、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育培育人才团队、科技交流活动,与内蒙古同向发力、紧密协同,取得丰硕成果。

院区双方连续共同主办16届中国·北方(满洲里)国际科技博览会、14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参与中蒙博览会、创新青城院士论坛等活动,共同打造科技交流合作平台,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促进了相关产业跨越发展。特别是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已成为集稀土产业领域前沿科技交流、政策研究成果发布、产业发展方向探索、产业招商合作为一体的盛会。累计已有50余位院士出席论坛,100余位稀土领域专家为稀土产业发展献计献策,论坛通过发布稀土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展示稀土领域最新成果,推动项目签约实施,有效促进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余年来,院区双方聚焦内蒙古发展重大需求在科技合作领域成绩斐然。任发政、南志标、武强等十几位工程院院士及团队,通过担任中心主任或顾问委员、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技术攻关、开展咨询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包钢环境工程研究院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创建,为内蒙古科技创新发展给予大力支持,提供强大智力支撑。依托余永福院士团队,建成世界首条、也是唯一具有工业规模的球形燃料元件生产线,生产线设计能力为年产30万个球形燃料元件;在方智远院士工作站的支持下,冷凉蔬菜已成为乌兰察布市优势产业,也成为全国三大冷凉蔬菜基地之一;张涌院士团队与自治区种业龙头企业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揭榜挂帅”自治区种业科技重大示范工程,加快攻克核心奶牛种源自主培育和奶牛良种快速扩繁技术,成功培育出高品质克隆奶牛……院区紧密合作发展,成为支撑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在院区合作牵引下,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选择“栖息”于此。截至目前,院区双方引导和支持院士专家团队与地方创新主体共建2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工程院院士22人,累计承担实施各级各类项目244项,转移转化科技成果51项,攻关解决技术难题89项,获得专利195项,制定技术标准30项,出版专著32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727篇,培养各类人才525人……

如今,双方再度携手深化合作,以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目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共赴一场最美好的约定!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