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江苏:"拧绳聚力"攻坚核心技术 赋能重点产业服务国家所需

   2023-03-31 新华日报
66
核心提示:春天的江苏,充满“拔节生长”的力量。芯三代半导体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实验室内,在超过2300℃的高温环境

春天的江苏,充满“拔节生长”的力量。芯三代半导体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实验室内,在超过2300℃的高温环境中,正进行着惊人的化学反应:一个个碳化硅单晶锭,依托自主研发的碳化硅外延设备快速“生长”。这种厘米级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是助力行业转型升级的“利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国际大循环新优势的关键。江苏产业界、科研人紧紧拧成一股绳,正以“慢进亦退”的紧迫感,爬坡过坎攻坚核心技术,奋力奔跑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条必由之路上。

向最难处攻坚,关键技术开辟产业新路

“你们起重机里面的芯片,是国产的吗?”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人大代表单增海发问,并得到“全是国产”的肯定回答。芯片有多重要?它是工程机械控制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像机器的“大脑”,直接决定运转效果。

科技自立自强,分量之重不言而喻,核心技术求不到、买不来,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发力技术“无人区”,科创企业奋力求索,跑出一条条新赛道。10多年前,国内芯片测试设备需求量很大,但当时超九成测试设备来自国外。“国内半导体测试这条产业赛道多年冷清,是因为该领域研发门槛高、风险高、周期长。”南京宏泰半导体科技公司总经理包智杰坦言,这种系统型设备包含各种复杂的软硬件,同时又要不间断运转,比单纯做某个功能、某个模块难很多。咬紧牙关,长期坚守,得到的果实也分外甜。“我们团队在10年内迭代开发出一款面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混合信号测试设备,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包智杰介绍。

新技术让传统产业重焕生机,不断迸发新动能新优势。“于江苏而言,做强机器人技术具有多重意义——不仅能壮大一个新产业,还能为传统制造业智改数转提供强大支撑。”东南大学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宋爱国有感而发。他从事机器人领域的研究近30年,坐了近20年“冷板凳”,直到最近10年研究成果才实现产业化。近几年,他带领团队成功突破“遥操作”这一关键技术,研制出月面巡视机器人,应用在嫦娥三号、天宫二号等国家重大项目中。

解决“卡脖子”问题,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江苏始终以己所能服务国家所需。去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次突破3%,全国15.1%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20%高技术产品出口来自江苏制造。

跨地域跨领域联动,创新高地加快隆起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江苏科研、企业等各界形成一支“创新生力军”。“尤其重大科研项目、‘卡脖子’技术等,是‘难啃的硬骨头’,离不开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力引导,需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协力攻关。”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区域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韩子睿认为,“只有掌握了科技创新自主权,才能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增长活力,也才能守住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产业安全和战略底线。”

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江苏不断打破产学研转化的“玻璃门”,实现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跨部门跨领域流动。“为让资金和技术‘双向奔赴’,产研院的项目经理常年活跃在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及企业之间,撮合对接,助力科技成果加速落地。”省产研院信息技术事业部主任陈小蔷举例,半导体外延生长设备始终是产业链的核心和利润较高的环节,具有高技术壁垒。为实现技术突破,2020年3月起,项目经理施建新在全国范围内筹备组建团队,半年后成立芯三代半导体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为让企业潜心研发,省产研院创新“投拨结合”模式,为其申请20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如果项目失败,则结题收官,宽容失败;如果成功,财政资金转为国有资本权益,可循环支持项目发展。今年1月,该项目传来喜讯:收到复购订单,正式进入量产阶段,目前估值16.65亿元。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省产研院还将持续精心浇灌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近年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能源环保等重点领域,省产研院布局建设72家专业研究所和重点领域集成创新平台,研发人员超1.2万人,累计转移转化技术成果7000余项,衍生孵化企业超过1200家,累计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

省产研院院长刘庆表示,将重点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一流专业研究所,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供给。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实施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此外,梳理重点产业链“卡脖子”技术清单,集中组织研发力量精准攻克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

各链条融通协同,发展动能激荡澎湃

江苏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创新生态良好,下一步如何把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结合成传动高效“齿轮组”,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向前?

江苏近日面向全球发布2023年卓越博士后计划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揭榜领题”榜单,150个课题涉及11个重点产业集群,配套支持资金总额6.4亿元。业内人士介绍,这种企业出题、政府发榜、人才攻关的科技创新机制,江苏早有探索,但是此次行动对揭榜对象的身份要求更为明确。“此举旨在引导更多处于创新黄金年龄的青年科研人员从实验室走向经济发展主战场。”

打通“链”与“链”之间的堵点,中国华电集团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南自维美德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吴科认为,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人才是关键要素。近年来,公司积极加入央企创新联合体,大胆引进国产CPU和操作系统等基础软硬件,在业内率先开展全国产化发电分散控制系统研制与应用工作。在此过程中,企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有力推动产业链上游国产基础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攻关和示范应用。

科研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从0到1”的锐意突破,也需要“从1到10”的久久为功。

韩子睿建议,首先,充分发挥江苏科教所长,在战略必争领域加强体系化基础研究,在企业急需“解卡突围”关键环节加快研究;其次,推进有组织的攻关任务,改变过去以项目抓科研的模式,贯通整合在苏的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流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等优势力量,围绕“大目标”组建“大兵团”;此外,建立联合攻关人才特殊调配机制,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调集人才,集中攻关,在离岗攻关期间,对人才的业绩考核、职称聘用、绩效奖励等给予全面保障或倾斜支持。

(来源:新华日报)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