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东营经开区产教联合体成立大会召开

   2023-04-25 东营经开区
57
核心提示:4月23日上午,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成立大会召开。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山东黄河三角洲人才

4月23日上午,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成立大会召开。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山东黄河三角洲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青岛大学东营研究院、东营职业学院六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共建科技合作及产学研创新平台、人才培养服务和就业培训、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等方面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交流与合作,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

东营市副市长孙永出席会议并讲话,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宋凯,东营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杜振波,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康茂礼,山东黄河三角洲人才发展集团董事长郑新民在大会上致辞。

本次活动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充分发挥政行企校六方优势和各方优质资源,建立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为主导、以开发区企业为主体、以东营职业学院为依托的“政行企校+园区”的六方联动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通人才培养、实习就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转移)、员工培训链条,推动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政产学研合作与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提升东营职业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推动开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孙永在讲话中表示,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东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工作,通过混合所有制办学、组建产业学院、开设“订单班”“冠名班”、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多项措施,推动校企开展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发区管委会要加大产教融合政策研究,在金融扶持、税收优惠、土地保障等方面研究制定激励支持政策,有效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联合体各成员单位要积极整合资源,加强协作配合,在产教融合制度建设、机制设计、合作模式、利益分配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创新,打通育人和用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协会各负其责、协同共进的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

康茂礼在致辞中表示,产教融合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开发区拥有蓬勃发展的产业基础、生机勃勃的创新生态、秀美宜居的生态环境和国家级经开区的平台资源,促进产教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本次合作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构建“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产教融合循环生态链,必将掀开开发区产教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对科技成果转换、人才就业实习、产业科技赋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下一步,开发区将发挥好产业、资源和区位优势,强化协调服务、政策供给、要素保障,全面支持好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在开发区的发展。

近年来,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扎实推进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改革,推动产教融合,保障人才链供给,为国内产业聚集区提供人才支撑。中心将以此为契机,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协助行业优秀企业在开发区投资投产,鼓励高层次人才在开发区就业创业,培育行业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努力培养服务行业发展、服务区域发展的各类紧缺人才。

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发展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产教融合共生的联合体,要通过技术研发过程与人才培养环节的交融贯通,促进科技创新、产业体系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东营职业学院将主动对接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加强科教融汇,推进协同育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山东黄河三角洲人才发展集团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以服务企业和院校为落脚点,积极搭建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联动平台,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在推动各方资源统筹与共享、技术创新与服务、人才交流与培养、学生就业与创业等方面开展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引进培养更多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的专家还在会场作了题为“深化产教融合 助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报告。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