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舟山市科技部门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个第一”,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定位打造海洋科技创新港,前瞻布局建设区域性海洋科学中心,围绕“深耕海洋产业主赛道,积蓄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要求,聚焦全省“315”创新体系建设和“四个加快”的实现路径,以超常规力度、精准化举措,破题攻坚,奋力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谱写科技“向海图强”新篇章,为高质量推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添加澎湃动能。
党建统领 擦亮科技底色奋进海洋科技“新征程”
在全市科技系统掀起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以打造具有鲜明科技特色的党建品牌为主抓手,锻造一支极具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富有凝聚力、学习力、专业力、服务力的“三心四力”科技铁军,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推动舟山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深入开展“学习年、行动年、服务年”活动:聚焦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索谋划科技支撑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路径,在“学习”上下功夫;围绕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全力以赴攻坚科技系统实干争先重大工程任务、改革攻坚工程,在“行动”上下功夫;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急难愁盼,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完善联系、解题、帮扶等机制,在“服务”上下功夫。
靶向发力 瞄准关键环节抓住创新跃升“牛鼻子”
狠抓以研发投入强度为驱动的创新能级跨越提升,找准短板,自加压力,推动整体工作奋进赶超。绘制R&D提升谱系图:摸排梳理无研发投入企业,开辟服务行业、建筑行业等研发投入新领域,引导企业结合自身性质、行业特点,补齐技术人员、研发场所、研究设备、研发方向等要素,争取研发活动从“0”到“1”的提升;抓牢研发头部企业,强化研发奖补政策的引导激励效应,对研发投入总量、增速、占营业收入比达标的企业,按投入增量的一定比例予以奖励,鼓励企业进一步提高投入水平;释放高校院所以及科研平台的研发投入潜能,优化市级科技项目管理,按照研发投入的总量、增速等因素,对年度申报立项的项目数量、经费予以动态调配,充分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投入积极性,使全市的创新活跃度再上新台阶。
乘势而上 锻造高质创新平台筑牢产业发展“压舱石”
加快构建以东海实验室为核心的“一室多院”体系,推动东海实验室建设“一星一船一场”、发展“空-天-海”立体感知前沿技术与先进装备,加速前沿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尽早纳入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体系,并全力建设好绿色石化、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等五大创新中心,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蓄积创新策源优势,努力抢占技术制高点。瞄准海洋电子信息、大数据、双碳等领域,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启动谋划海洋数据创新中心、智能装备创新中心、新能源创新中心、军民融合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中心,积极引进大院大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争取新兴产业项目、高价值科技成果落地,打造产研融合全域创新体系,全力夯实产业发展的创新基础。
多轮驱动 培育创新主体壮大产业发展“主力军”
多轮驱动、多点发力,高质量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联动经信等部门加快“专精特新”企业培育,鼓励企业聚焦产业链共性技术难题,发掘自主攻关优势,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同时,开展石化新材料、海洋微电子、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技招商,聚焦特色产业扩链延链强链,积极招引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发展潜力好的项目,丰富科技企业培育库,不断壮大产业发展的核心主体,加快科技企业扩面提能。用好现有科创引导基金,持续引导金融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探索建立多种融资机制,精准对接创新需求,强化资本对创新主体发展的助力。
内育外引 集聚高端创新人才激发产业发展“源动力”
升级实施“舟创未来”海纳计划,持续增强高端创新人才引聚力度。办好全球海洋经济创业大赛等高端人才赛事,打响“海洋经济人才赛会第一市”品牌,重点推出石化新材料、海洋生物、海洋电子信息等专场双创比赛,促进产才融合,为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和源头活水。探索设立高校(院所)引才工作站、外国专家工作站等载体,依托人才飞地、开放性研究平台,借力校友圈、行业协会等组织,不断拓宽招才引智的渠道,提升创新团队和研究型人才引进的质效,加快人才项目的落地孵化,争取在灵魂式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才的引育、带动地方创新竞争力跨越式提升的项目落户等方面实现突破。
生态赋能 厚植优质创新要素构筑产业发展“强磁场”
坚持系统观念,着眼“十联动”最优创新生态打造,推动要素资源加快向创新集聚、向产业发展集聚,为科技创新营造开放、协同、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服务链交互融合。“推陈出新”,全面梳理现行市级科技政策体系,联动其他部门,对相关政策进行优化升级,突出政策服务创新、服务产业、服务企业的效能,让政策实用、管用、好用。“精益求精”,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建立完整的服务体系,围绕各类创新主体的全生命周期,分类分层搭建专业化团队,完善沟通交流机制,落实专人对接、上门服务,对创新主体的需求进行分解,提供全方位、精细化、一站式的服务。“进而有为”,积极引入具有技术成果投资、评估、交易等经验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努力培育壮大科技服务市场,探索建立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快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提升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定海区聚焦海洋产业发展,深度融入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打造海洋科技创新区。力争2023年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增速20%以上。
立足载体夯基固本,提升海洋科技创新“领先度”。加速构筑高层次海洋创新平台体系,围绕舟山船舶装备高新园区、定海海洋科学城、远洋渔业农业科技园、金塘塑机螺杆科创园、新材料产业园等五大平台,加快重大科研要素集聚、创新产业提质;拓展海洋科学城、工业园区科创园等增量空间,加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培育;进一步做大做强浙江工业大学激光先进制造研究院舟山分院、舟山市海大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耦合。
锚定科创生态优化,打造创新主体培育“新高地”。建立企业培育库,深入实施“双倍增”计划,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以上,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家以上。推进前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围绕船舶海工装备、海洋生物、高端装备机械等领域实现产业关键技术瓶颈突破,力争实现技术交易额超10亿元。以“舟创未来”海纳计划、“蓝海智造”创业大赛等为抓手,建立引才奖励服务工作机制。迭代升级科技政策,加强对科技项目攻关、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等奖励力度,优化海洋科创生态。
普陀区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深挖海洋科技创新潜能,奋力打造现代海洋产业新高地。
聚力产业科创平台提能升级,拓宽经济发展赛道。积极抢占我国预制菜产业新赛道,充分发挥普陀区水产精深加工产业链优势,整合普陀水产精深加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创新资源,高起点谋划海洋生物创新中心,政研企合力创建全省首家海洋食品预制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水产预制菜加工、保鲜、品质控制以及智能装备领域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聚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聚焦海洋生物、清洁能源、有色金属、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等7大战略领域,深化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价值链、利益链“五链”融合共生。全年组织实施“揭榜挂帅”项目5项以上,解决关键核心技术3项以上,开发新产品(新材料)及新装备5项以上,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项目2个。
聚力开放创新生态深度打造,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加大“产学研用”融合力度,激荡自主创新、合作创新的源头活水。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围绕海洋生物、清洁能源、临港制造、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推进与沪杭甬等地重点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的精准对接,依托科技“飞地”等平台,广泛吸纳各方创新资源在普陀设立分支机构,力争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1家,实施联合攻关项目2项。大力引导区内企业与东海实验室、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等在舟高能级创新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开放创新体系,补齐普陀区创新资源短板。
岱山县聚焦聚力省“315”科创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全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全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县。2023年,力争全社会R&D经费占比达3.5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90%以上。
聚力打造海洋特色科创平台体系。围绕石化新材料、海洋智能制造、海洋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构建资源集聚、协同发展的“一产业一平台”。打通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岱山试验基地“研发-中试-孵化-产业化”路径。推进航天三江先进激光制造应用创新中心系列成果在船舶海工领域转化应用。实质性建设深远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船舶轻量化研究院等特色创新平台。培育建设一批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省级企业研究院。
聚力建设全生命周期主体培育机制。围绕“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企业培育的每个环节、细节,提供全过程的支持服务保障。三年内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科技小巨人企业取得明显突破。提高龙头企业品牌影响力、技术话语权,推动多渠道上市。深入开展科技攻关,每年实施“揭榜挂帅”项目20项以上。
聚力构建富有活力创新生态格局。设立科创引导基金,加大中试研发、创新孵化项目的创业投资,通过3-5年投资运作,实现“一产业一基金”。全力推广科技成果“转移支付”,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对接,每年实现技术交易额10亿元以上。建立“科创平台+链主企业+专家团队”结对合作机制,形成良好的科技人才引育模式。
嵊泗县将围绕海岛科技创新高地建设“1”个目标,进一步发挥海洋资源优势,通过构建“3”大体系,重点在“6”方面发力,即一批产业平台、一批共性技术、一系列交流论坛、一系列研究设施、一批科创飞地、一批创新主体,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加快推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海岛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谋划与科研院所共建共享港口研究院、国际旅游岛研究院、现代渔业研究院、海洋新能源研究院、水产品精深加工研究院、生态产业研究院六大科创平台,聚力突破嵊泗六大产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短板和弱项,持续巩固创新发展的基础。
构建“海岛产学研合作体系”,深化与长三角区域沿海城市的科技合作,加强与大院名所的科技人才交流,联合举办东崖论坛、蓝色海湾论坛等科技论坛,谋划布局海洋大科学装置、海上综合试验场,探索智力资源、研究设施共享机制。
构建“海岛科技服务体系”,依托现有“人才飞地”谋划建设“科创飞地”,引进聚集创新服务机构,推进双创孵化载体迭代升级,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队伍,推动丰源发电等一批科技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来源:厅规划处、舟山市科技局、定海区经信局、普陀区经信局,岱山县科技局、嵊泗县经信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