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济南市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成立大会在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举行。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研究员苏敏,济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韩伟,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申培轩,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石忠,章丘区委书记、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马志勇,济南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济南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纮,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黄波,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雅涵、院长吴学军,济南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民营经济发展局,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山东省工业互联网协会,联合体各成员学校、企业、科研机构有关负责人等300余人参会。
济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韩伟在致辞中表示,济南市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是市域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重大实践成果,是促进全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各产业园区、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搭建“政、行、校、企”合作交流的高位平台,共商人培方案、共定课程标准、共组教学团队、共享实训基地、共建服务平台、共同科研攻关,有效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服务产业模式创新,构建“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产教融合循环生态链,形成独具特色的产教融合“明水范式”。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研究员苏敏讲话。她表示,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党中央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压实地方职教责任,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重要举措。希望济南通过政行校企的共同努力,促进济南市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能够早见成效、早出成果,成为全国产教融合新典范、新标杆,助力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延伸。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雅涵在致辞中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学校改革发展情况。她表示,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依托产教联合体,建立高效合作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加强科教融汇,推进协同育人,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章丘区委书记、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马志勇作为理事长单位代表致辞。他希望,联合体的各成员单位加强协作配合,在“产业园区+大学园区”双向赋能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创新,打通育人和用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政府、企业、学校”各负其责、协同共进的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他表示,章丘区委区政府一定会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为产教联合体的发展提供高品质保障和高质量服务,大力推动产教联合体建设取得实效、早日结出多方共赢的累累硕果。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申培轩表示,对于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的后期工作,省教科院将整合并提供教育科研、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等方面的资源,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方面,协同研究,共同探索。
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石忠在讲话中表示,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将充分发挥教学改革、教学成果、校企合作、师资培训、资源建设、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优势和作用,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助力济南市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的建设,为济南本地区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学会智慧和力量。
济南市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是以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理事长单位,依托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资源,联合伊莱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章丘大学园区管理服务中心牵头单位以及开发区重点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等62家单位共同成立,联合打造“产业园区+大学园区”双向促进运行模式,未来将发挥“政行企校”协同优势,提升区域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加快形成区域协同、产学研用联动的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
会上,与会领导和牵头企业、行业代表共同启动济南市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
大会举行了校企共建项目签约仪式。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济南第一机床有限公司、山东技师学院与伊莱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签署“现场工程师培养”合作协议,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与北京百度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与山东蓝海领航大数据发展有限公司签署“订单班培养”合作协议,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迅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与山东致群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共建产业学院”合作协议,章丘中等职业学校与卧龙电气(济南)电机有限公司、齐鲁理工学院与济南晶优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签署“职工培训”合作协议,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博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技术服务”合作协议,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与济南市(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齐鲁师范学院与山东昊月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实训室共建”合作协议。
济南市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的成立,搭建了政、行、校、企合作交流的高端平台,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联合体将围绕产业发展需要、企业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政行企校高效合作机制,积极吸纳各类主体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共建技术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高校服务社会能力,赋能区域经济发展,为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