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风来满眼春。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经济开发区的设立,是各地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
在贵州贵阳,白云经济开发区是较早设立的经济开发区,至今已有30余年历史,历经探索发展、优化整合、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等阶段,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踏着区域开发的强劲节拍,1992年5月,贵阳白云经济开发区成立,并设立贵阳白云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1992年,贵阳白云经济开发区开工建设。(白云区委宣传部 白云区档案馆 供图)按照“立足区情,抢抓机遇,依托大厂,外引内联,面向市场,扩大开放,全方位开发和振兴白云经济”的发展思路,贵阳白云经济开发区明确了“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大变样”的目标,进入探索发展阶段。
首期开发面积5平方公里,涵盖“两线四小区”。两线:即粑大路(粑粑坳至大坝)、同心路沿线;四小区,即:沙文、麦架、都拉、粑粑坳4个小区。
经过3年埋头苦干,“两线四小区”开发范围内的各项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水、电、路、通信等要素满足企业需求,“三年打基础”的目标按期实现。
1995年,贵阳市白云区开展大讨论,倡导干部用政策、开放、发展、稳定的思路,用市场经济的理念去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条件。当年5月,贵州省政府明确贵阳白云经济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白云经济开发区迎来了新一轮开发高潮,进入优化整合阶段。
1997年,白云经济开发区进行“五年见成效”总结,动员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以大开放促大开发、大开发促大发展。
白云经济开发区电力设施要素保障。(白云区委宣传部 白云区档案馆 供图)此后,针对产业布局不完善、产品关联度不高等问题,白云经济开发区进行调整,规划建设食品工业园、贵阳(国际)新材料产业园、东西部合作园、西部化工园、都拉工业园、沙文工业园、牛场生态农业园等,延伸和拉长园区产业链,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开始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
为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2000年初,白云区规划建设南湖新区,白云经济开发区一手抓工业企业招引,一手抓南湖新区城市建设,形成产城互动的开发格局。
随着各级各类开发区的火热建设,国家于2003年开始清理整顿、规范管理,对加强建设用地管理提出明确要求。白云经济开发区也进入转型升级阶段。
得益于多年产业集聚发展的基础,2004年、2005年,白云经济开发区分别被确定为“国家新材料技术创新基地”和“贵州省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
2005年,省级开发区贵阳白云经济开发区通过新一轮审核,核定土地面积20.48平方公里,是当时贵州省审核登记面积最大的省级开发区。
经历了国际经济形势的动荡,白云经济开发区面临产业转型的极大考验。2009年,白云经济开发区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促进高新、白云融合发展。
2010年,科技部批准贵阳市白云区开展“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白云经济开发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11年,白云经济开发区被评为“全省先进开发区”。2012年,白云经济开发区“数字内容产业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
2013年,贵阳市委下发通知,设立贵州白云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原“贵阳白云经济开发区”也更名为“贵州白云经济开发区”。
白云经济开发区周边形成产业集聚。(白云区委宣传部 白云区档案馆 供图)随着贵阳国家高新区沙文园区、贵阳综保区的开发建设,白云经济开发区立足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坚持白云区、贵阳高新区、贵阳综保区三区统筹发展,发挥好“急先锋”和“顶梁柱”的作用,全面激活内在创新驱动力。
近年来,白云经济开发区围绕“一主一特”产业定位,实行“一区三园”组团发展(麦架、沙文和沙田三个片区),区域面积18.31平方公里,打造“一带三基地”(1个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带,2个生态特色食品基地,1个电子元器件集成基地)的现代都市工业体系。
按照发展目标,2025年,贵阳市白云区工业总产值预计达到500亿元。白云经济开发区将不断优化完善产业规划,大力保障生产要素,加强产业项目招商,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