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阿里CEO张勇:阿苏要推倒柏林墙,建起彩虹桥

   2016-06-01 环球网
47
核心提示:北京时间6月1日,在阿里和苏宁战略合作的发布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发表演讲指出,上一财年阿里已经做

北京时间6月1日,在阿里和苏宁战略合作的发布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发表演讲指出,上一财年阿里已经做到了3万亿元人民币的成交额,但这只是开始。2015年中国社会零售总额是30万亿,我们希望通过阿里和苏宁的联手,不仅做到线上3万亿,更推动整个社会零售总额从30万亿走向300万亿,这当中将完全是一个数字化的过程,这是阿里苏宁合作的初衷和希望去到的远方。 

面对在座近百家中国顶级品牌制造商,张勇表示,“中国要走到世界前沿,成为世界领先的经济体,必将推动整个社会零售业从30万亿走向300万亿。在这个过程中,有望出现几十亿,几百亿,几千亿和上万亿量级的中国品牌和企业。阿里和苏宁联合,将利用虚实结合的商业基础设施,帮助品牌制造商通向消费者,真正打破原来实体商业中存在多年的那堵‘墙’,利用好数据和面对消费者的机会,为品牌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座数字彩虹桥。这样不仅仅是两个企业的成功,更是所有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福音。”

用3万亿撬动30万亿,走向300万亿。这背后依靠数据和科技的力量。张勇以消费者端为例,在数字化商业中,所有的用户行为和数据都可以形成洞察,整个中国商业,过去以生产为主导,等待渠道去分销,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的填鸭过程,存在着彻底重构的机会。对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品牌塑造、品牌定位和品牌感知的所有营销,通过数据都可以完全重构。 

张勇指出,未来数字经济的变革,很快会从消费环节走向整个供给环节。阿里和苏宁的合作,将会帮助中国企业全面进行供给侧的变革,进行商品研发的变革,这将是未来数字升级中的最重要过程。  

回顾过去十个月,张勇表示,阿里苏宁围绕商品、服务、物流,围绕着线上线下融合,展开了双11和“418”,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稳步拓展,阿里广阔的互联网生态和苏宁庞大的线下网络,这是商业史上前所未有的两种商业形态全面融合,其中的化学反应才刚刚开始,可探索的非常广阔。通过建立数字桥梁,我们将更好地完成销售、营销、商品生产,以及供应链、商品研发的重构,坚定地推倒过去商业实体中的那堵柏林墙,帮助品牌建立通向消费者的数字彩虹桥。

  以下是张勇在发布会现场的演讲全文:

张勇:各位苏宁和阿里尊敬的合作伙伴朋友们,各位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参加苏宁和阿里今天在北京,在6月1号举行的合作发布会,谢谢大家的光临。刚才张总已经讲了,阿里和苏宁去年8月份宣布“联姻”,到今天6月1号十个月的时间,我们真正完成了这样一个合作的铺开。今天是一个非常好的时间,来跟大家汇报我们在过去十个月走过的道路,也是在这样一个时间,来展望未来两个企业在一起能做到什么,能够为这个社会、为生态、为所有行业的合作伙伴、为消费者做到什么?

阿里和苏宁的合作,我们全面的融合,绝对不仅仅是两个企业之间的合作,我们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整个互联网带来的数字商业的生态和以苏宁为代表的实体商业生态,两个生态之间全面融合和完美合作。这对于今天在整个社会,所有的商业都在全面拥抱互联网,所有的用户,所有的消费者都变成了真正生活在互联网上的网民。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阿里巴巴这个集团我们经历了非常重要的里程碑,那就是我们的电商平台的零售总额超过了三万亿人民币。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因为这个超越使得阿里巴巴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我们上面每天有数以亿计的消费者在浏览、消费。

但是当我们看这个三万亿数字的时候,后面有很多零,说这个数字很大,我们把这个三万亿放在整个中国社会零售总额的大背景下来看,其实我们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在后面加一个零,就是30万亿,今天的三万亿只是一个开始。今天阿里和苏宁的合作也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的目标就是希望不仅是能做到一个线上三万亿,同时能够帮助,能够推动我们整个的社会零售的发展、社会商业的发展从30万亿走上300万亿,这个完全是一个数字化的过程。这是我们合作的初衷,和我们需要去到的远方。

经过过去十七年的时间,阿里巴巴集团从最初的电商平台,发展到电商平台、金融平台、物流平台、云计算和最近一两年数字娱乐平台,我们媒体矩阵。这样一个发展,构建了非常广阔的一个互联网的商业生态。苏宁在张董的领导下,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整个零售布局当中,形成了一个全国2700家门店,更重要的是围绕2700家门店背后遍布全国、甚至到全球的物流,售后服务的各种各样的网络,这样一个虚实结合。我们看到张总讲到的阿里的三万亿,我们共同拥有了面对七亿的消费者,苏宁有遍布全球的网络,这些东西走在一起的时候发生什么化学反应?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充满了期待。其实在过去的十个月当中,在张董和苏宁的大力支持下,阿里和苏宁我们两边围绕着我们的商品,围绕着这个服务,围绕着物流,围绕着大家所关心的线下、线上完美的融合,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稳步的拓展,我们共同经历了双11,我们经历了418,我们经历了各种节点。今天在6月1号展望和回顾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刚刚开始。

今天无论是互联网的三万亿,还是整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0万亿,这中间是有各种各样的品牌共同形成。特别感谢我们这么多合作伙伴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来参加我们这个盛会。刚才心里想了一下,所有的品牌合作伙伴,今天规模大的几千亿,规模小的几十亿、上百亿。但是今天中国要走到世界前沿,成为世界领先的经济体,必将推动整个社会零售业从30万亿走向300万亿。在这个过程中,有望出现几十亿,几百亿,几千亿和上万亿量级的中国品牌和企业,中国的品牌、中国的智造。在这个过程当中,阿里和苏宁扮演什么角色?作出什么贡献?这是我想我在这个合作当中共同所关心的问题,和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看到很多商业变迁这么多年来,其实我们都知道,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产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渠道,各种各样的消费者,今天我们共同拥有的数据,我们共同面对的用户,我们共同所服务的品牌客户,我们的零售商的客户,我们怎样能帮助他们利用好这些数据。利用好面对消费者的机会。真正的帮他们去建立一座桥,帮助他们能够运营这样的大数据,利用这样的虚实结合的商业基础设施,通向这样的消费者,打破存在很多年的墙。我一直说因为互联网、因为大数据,因为数字的商业使得所有的品牌商生产商,好的商品和服务,都能够真正的面向终端消费者,同时向消费者行为当中获取洞察,反过来推动技术的进步和革新,我们希望共同推倒原来传统零售当中的墙,共同去建设在数字经济当中所有的品牌,所有的合作伙伴都希望的能够通向消费者的数字彩虹之桥。

只有这样,我想我们这个阿里和苏宁的合作,不仅是我们两个企业的成功,更是我们两个生态的成功,也是我们所有合作伙伴,所有消费者共同的福音。这个上面,过去十个月我们刚刚开始了一个起步,我们未来的探索还很广。我记得去年8月份发布战略合作以后,其实很多人来问我,你这个是O2O的新举措,请问这个阿里和苏宁一个O2O怎么做,围绕实体消费品的O2O怎么做?我想说,其实O2O这个词,历来有人说是一个伪命题,我一直的观点是,其实O2O既不是线上的O对线下的O,也不是线下的引导到线上。O2O的核心、阿里和苏宁合作的核心,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合作,去建立这样一个数字经济的桥梁和基础设施,帮助我们所有共同的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更好的去理解消费者,更好完成销售方式的重构,更好的去完成营销方式的重构,更好的去完成商品生产和供应链的重构,更好的去完成商品研发过程的重构。

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所有的用户数据、用户行为都是可以被洞察,都是可以被挖掘,都可以面向未来去被思考。整个中国的商业以生产为主导、生产出商品等待渠道去分销、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这样一个填鸦的消费过程,存在一个被彻底重构的机会。对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品牌塑造、品牌的定位、品牌的感知这样一种营销的过程,因为数字经济、数字媒体的出现,也可以被全部的重构。今天我想围绕这两点,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鲜活的案例。但是我想今天我们数字经济对商业的推动的变革,我想一定会更快的更大踏步从我们消费环节走向供给环节,这个过程当中,阿里和苏宁希望通过我们的合作,共同形成对客户的认知,对客户的服务,能够为我们所有的品牌商朋友,我们供应商的朋友们提供更好的用户洞察。不仅帮助大家在通过线上和线下的销售通路,形成一个新的局面,同时根据个能够为你们提供的服务,来进行一个全面的供给侧的变革,我们商品研发的变革,这个是未来几年,整个产业随着数字化进步的最重要的过程。

今天是6.1儿童节,这是一个欢乐的日子,都属于一个小孩年轻人的日子,儿童的日子。今天阿里和苏宁的合作刚刚十个月,也是一个落地的婴儿。我们的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是我想我们的梦想很大,阿里和苏宁希望既不是说一个互联网企业拥抱一个传统企业,也不是一个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形成了合作。我想象在这个中间,其实没有互联网企业,也没有传统企业。在今天在数字经济的大潮下,只有是否面对未来的企业,只有是否面对未来数字商业的企业,让我们所有的企业一起,包括苏宁、阿里,包括今天在场不在场所有的合作伙伴,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去走向真正的数字商业、数字化的企业、数字的经济,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