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安市在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方面,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国家对西安城市社会发展的定位要求,借鉴其他经济发达城市经验做法,做了许多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西安市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基本情况
西安市科技创新总体以“支持科技研发——畅通科技转化——培育科技企业——做强科技产业”为路径,通过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链,实现了科技创新推动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形成新优势。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中,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结果显示,西安市排名较上年再进一位,跃升至全国第6位。
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坚持把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创中心、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打造硬科技之都作为支撑引领创新名城的主要着力点。深化科技创新城市品牌影响力,连续六年举办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高标准组织西安国际创业大赛、中国(西安)创新挑战赛等重大赛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进入国家战略布局,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建成投运,西北工业大学获批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正式授牌。
在科技研发方面,2022年全市研发强度5.18%,高于全省2.83个百分点、全国2.74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支出经费553.67亿元,同比增长9.41%。其中企业研发支出经费252.96亿元,同比增长15%,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经费比重达45.69%,占比超过科研机构(42.3%),成为研发投入第一主体,全社会研发投入结构持续优化。
在成果转化方面,西安市进一步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速推进“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破解“不敢转”“不想转”和“缺钱转”难题。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出台了《西安市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实施意见》。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5年保持高速增长,2022年达到2881.3亿元,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位。累计培育各类技术转移人才2000余名。
二、深化全面创新改革,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改革为城市创新发展增添新活力,西安市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优化环境、释放潜能。创建创新型城市试点期间,西安市被列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重点围绕建立成果转化新机制目标,在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持续发力,形成了科技创新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主线的工作格局。
去年以来,陕西省先后印发《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关于印发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试行)的通知》等文件,启动并持续推进“三项改革”试点。西安市遴选了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西安石油大学等5家驻市高校作为试点高校,开展相关试点任务。
在充分调研各试点高校的基础上,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审计局等8个市级部门联合出台了《西安市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若干措施》,支持试点高校开展相关改革探索。
西安各试点高校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出台一系列政策,加速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例如,西北工业大学制定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系列任职基本条件》、《无形资产管理办法》、《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推进改革顺利实施。
截至2022年12月底,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5家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高校,已单列管理10763项科技成果,700项成果正在实施转化,57名科研(管理)人员凭成果转化贡献参加职称评审。
三、畅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通道,科研成果转化实现新突破
以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硬科技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有效整合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在探索校地合作新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科技成果转化新途径等方面步伐不断加快。成立了“西安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联盟”“西安校友校地合作创新发展联盟”。将秦创原路演与产学研协同有机融合,实现科技成果供需高效对接。2022年以来,西安市共举办了178场次校企对接(路演)活动,推介了1058个项目,落地转化了706个项目。鼓励和引导驻市高校参与建设环大学创新创业街区,推广“一院一所一校”模式,孵化出西部超导、炬光科技、铂力特、华秦科技等一大批科创板上市企业。为解决高校科研院所专利申请的效率和权威性问题,帮助科研人员节约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创新性地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工作,挖掘培育高价值专利,与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10家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对接,已累计完成评估项目8532件。通过对西安市百家高校院所及科技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抽样调查显示,2022年百家高校院所及科技企业共产出科技成果19230项,转化科技成果8460项,转化比例为43.99%,同比增长2.22%,创设和参股新公司12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