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环保产业观察:迎来壮大发展新机遇

   2023-06-30 挖贝网
62
核心提示:近年来,环保产业被多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到新兴的支柱产业,从大力发展到培育壮大,

近年来,环保产业被多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到新兴的支柱产业,从大力发展到培育壮大,从扩大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到完善环保产业支持政策。伴随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视程度之高、工作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之严前所未有,驱动市场迅猛发展,引领环保产业日益壮大。

环保产业保持高速增长

“十四五”年均增长约10%,到2025年营收有望突破3万亿元

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显著成效,不仅有力地支撑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时实现产业营收快速增长,产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污染防治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环境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公开数据显示,污染防治领域的环保产业年营收总额从2011年约3700亿元,发展到2022年约2.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约20%,其中“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约13%,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绿色亮点和新增长点。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及有利于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市场空间持续释放,在市场需求牵引以及交叉行业技术进步共同推动下,生态环保产业技术不断迭代进步、产品不断丰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为污染物减排、传统重污染行业绿色发展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根据产业调查数据测算,预计2021年-2025年,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5年环境治理营收总额有望突破3万亿元。

投资更理性 空间更广阔

各路资本大力布局,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相比于风口上的热门投资领域,生态环保产业有投资周期长、回报率相对低的特点。如何、从何抓住生态环保产业的投资机遇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目前,各路资本一哄而上,置“价值投资”理念于不顾,炒作概念,快进快出,在股权投资市场和二级市场上盲目投资环保企业的时代已经结束。环保行业投资生态环保产业进入了一个更理性、更可持续、空间更广阔的时期。

同时,各路资本正在大力布局生态环保产业。数据显示,一方面,国有资本正在积极把生态环保产业“做大做强”,目前生态环保产业已有两家专业环保央企,分别是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和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其他众多央企也纷纷布局生态环保产业,全国20多个省市都成立了自己的生态环保产业集团;另一方面,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机构正在积极投资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商业模式可靠的生态环境企业,致力于把生态环保产业“做精做深”。

仅2023年前5个月,全行业就新增超10家上市公司,A股上市环保公司总数超120家,形成了以专业和兼业从事生态环保产业的央企为主的行业中坚力量,一批大型国有环保集团、上市环保公司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以及大量以科技型民营环保企业为代表的行业创新力量。

短板、弱项在哪?

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

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统计,2022年参与调查的超过1.5万家重点企业中,大型企业占比仅3.1%,中型企业占比24%,小微型企业占比约73%。行业短板问题值得各方高度重视。

“生态环保产业以中小企业为竞争主体,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是行业创新的重要源泉。”近日,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秘书长黄滨辉表示,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水平,即是生态环保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小环保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所需。

目前,我国生态环保产业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了快速发展,基本形成覆盖水、大气、土壤、固废、监测等各个细分技术领域的污染治理技术装备体系。其中,城镇污水和常规工业废水处理已形成多种成熟稳定的成套工艺技术和装备;污水深度处理、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固废处理和资源化以及土壤修复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环境监测技术在自动化、成套化、智能化、立体化和支撑精准监管方面进步显著。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环保企业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开展创新研发工作。展望“十四五”时期,业内专家指出,环保产业应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持系统提质增效与结构调整优化并重,大力加强技术创新和服务革新,发展安全、高效、节能低碳的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全面提升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质量。同时,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主动服务产业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汇聚环保产业的强大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